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oogle VS 微软:决战云端

(2009-09-11 11:55:15)
标签:

云计算

google

微软

洪小文

李开复

it

分类: 我爱科技—谈的是产业趋势公司

Google VS 微软:决战云端


Cloud Computing”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短短一年,在IT产业掀起的风浪却令人叹为观止。且不论追随各领域霸主步伐的中小厂商,仅仅同台竞技的千亿级企业就有好几家。IBM推出了蓝云(Blue Cloud)”计划,并于今年在无锡、北京、南非约翰内斯堡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建立了云计算中心;亚马逊则在S3 (Simple Storage Service,简单存储服务)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弹性计算云)、Simple Queuing Service(简单队列服务)、Simple DB(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Amazon Web Services(亚马逊网络服务);SUN宣布了黑盒子Black Box)计划;苹果推出了名为“Mobile Me”的云计算业务;惠普、英特尔、雅虎三巨头联袂创建“云计算试验台”项目;戴尔则在申请“云计算”商标失败后,与Facebook携手合作推出服务,就连AT&T也以电信业者的姿态签约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提供奥运会转播的云计算服务。

但最激烈的对决,则发生在Google和微软之间。与其他在云计算舞台上博弈的巨头相比,二者更贴近消费者,加之领域相近,又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竞争自然更为白热化。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双方纷纷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固守自己优势的同时向对方的长处发起了挑战。


Google:月出双剑,发力终端

Cloud Computing”被Google称为“云端计算”,它源于Google青年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Christophe Bisciglia)在20%时间内(Google分配给员工用于独立开发项目的时间)所做的“Google 101”项目。从“Google 101”开始,Google就致力于把PC等终端设备里的数据和运算能力搬上网,目前已建成数个超级数据中心,拥有数十万台服务器,形成了强大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

“我们讲云端计算,这个端是云上面的意思,并不是终端的意思。操作在云上、数据在云上、程序在云上,真正重要的是云。”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在他看来,云计算意味着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中心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供用户使用。而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

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终端和互联网的关系,意味着在云计算时代互联网将是真正的核心,而终端只是接入互联网的一个附属设备。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甚至断言:“云计算将取代传统以PC为中心的计算。

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端不重要。云计算虽然极其复杂,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应用和用户连接“云”、使用“云”的终端。“在云计算中,客户端操作系统会逐渐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浏览器的地位却非常重要,我们甚至认为它是客户端唯一需要的东西。现有浏览器的功能还有待加强,所以Google在客户端做了一些我们认为合理的工作。”李开复轻描淡写的解释说。

与李开复语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Google在终端的大举进攻。93日,Google Chrome浏览器测试版横空出世,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上线。主管该产品的Google全球副总裁Sundar连续接受了来自全球不同城市的20场电话采访,每个采访耗时1小时,其发布规模在Google历史上也属首次。而且,此前埃里克施密特始终对外界否认Google正在开发浏览器,把保密工作做到了Chrome上线的最后一刻。

1021GoogleT-Mobile又开始在美国销售Gphone手机,该手机由台湾宏达国际电子(HTC)制造,名为“T-Mobile G1”。同日,Google公布了手机软件平台“Android”的源代码。而在此之前,Google创办了由NTT DoCoMo、英特尔、摩托罗拉、三星电子、中国移动、美国eBay34家企业参加的行业团体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普及其开发的“Android”软件平台,目前已有韩国LG电子等多家手机厂商在着手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G1的上市只是第一例而已。

短短一个多月,Google在终端推出两大举措,剑指微软IE浏览器和Window Mobile手机平台,不由让外界怀疑Google是否丧失了对核心业务的关注,但事实正如埃里克施密特所言,Google所做的投资和工作都与云计算相关。不论是Chrome还是G1Google的目的并不是在对手的传统优势领域中竞争,而是着眼于用户进入“云”的入口。由此看来,Google强调Chrome并不针对任何同类产品,Gphone并不看中传统手机市场,而是注重在应用软件领域发展,并不完全是外交辞令。

李开复承认,与微软相比,Google在终端方面没有优势,但他认为优势在时代变迁时往往会变成包袱。“IBM当初在PC市场也有很多优势,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出。优势是一把双刃剑,关键还是看公司怎么运作。”他同时指出,Google也在不遗余力的做终端方面的工作,因为这跟云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软:只讲“云”,是不负责任的

微软对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早有预感。2005年,在微软著名的万圣节备忘录中,比尔盖茨和微软首席软件设计师雷奥兹(Ray Ozzie)就向微软管理层和高级工程师发出警告:一个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即时应用和体验的服务浪潮正在来临,并将重塑传统软件业务。

但直到2008年,微软才开始真正有所动作。这种迟缓自然是战略部署调整的必然,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微软对云计算的理解不同。微软认为,“Cloud Computing”并不是“云端计算”,而是“云—端计算”。

“现在很多公司叫云计算叫得很凶,好像客户端都不重要,事实上这是不负责任的。”谈起这个话题,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显得相当兴奋。“比如说G公司吧,我们就不点名字了,他们现在在推手机,手机肯定是用户端的,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呢?”

洪小文向《中国企业家》详细解释了原因所在。“云计算跟30年前的大型机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今天的用户端计算能力很强大,现在的人机交互界面跟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讲云的时候一定要讲端,就拿搜索来说,所调用的客户端的程序非常多。你从网上搜一个图片,客户端要调用阅读程序;搜一个视频,客户端要调用播放程序。关键就在这里。”

换言之,微软认为云计算时代会形成一个由硬件、带宽、内容构成的新平衡。终端性能和带宽的发展,永远也赶不上内容的增长速度,三者总是维持一个动态的最佳平衡。基于这种平衡,进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之后,计算和数据会走向集中,但并非全部集中。很多数据可能存在不同的数据中心——“里,很多计算却可能在终端完成。这个终端可以是PC、手机,也可以是家电、汽车,但它们都需要更优秀的人机交互界面,让身处终端的用户有更好的多媒体体验。

“云非常重要绝对是正确的,但端也同样重要。G公司也在做很多端方面的东西,他只是不讲,因为端不是他的强项,而微软有WindowsOffice,还有XBOX。有时候别人为了炒作微软是过去式,有意无意地夸大云的重要性。我觉得微软比较负责任的地方就是继续坚持端非常重要,未来还会更重要。你看看苹果公司,他们全部在做端,非常成功。”洪小文说。

在他看来,Google试图将所有的计算和应用都交由互联网完成的想法有点天真,也不可能。数据安全性、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心都是制约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些讲云计算的公司往往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你把所有的资料、所有的软件都交给我,你什么都不用管,我都帮你处理好,你可以随时调用,只需付一些低廉的租金。使用它就像用水龙头一样,你不需要知道水来自哪个湖、哪个自来水厂、经过多少道手续过来,你只要拧开用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绝没有这么简单。”

洪小文告诉《中国企业家》,云至少有三种。第一种叫低空云,是大型公司或政府单位用的,他们不可能把资料放在别人那里,因为涉及国家机密、公司机密,所以这些单位要自己买服务器、软件,自己组云、计算,服务于内部人员;第二种叫伙伴云,比如A公司与B公司是商业伙伴,双方都有各自的云,但两块云之间需要交换一些数据,交集的这一部分就是伙伴云;第三种云才是把数据和软件完全交给专业的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适用于对机密性要求不严的单位和个人。

“因为云有三种,所以不同云之间的组合和整合就非常重要。在云计算中,微软既可以直接提供云服务,也可以提供软件和服务帮企业自己组建、经营云,而且我们提供用于终端的软件。我认为这才是‘Cloud Computing’真正的含义。”洪小文说。

基于这种理念,2008422日,微软发布了“Live Mesh”计划,迈出了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Live Mesh是一个全新的-端计算平台,可以让用户跨越多重设备,进行文件、文件夹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内容同步化。它同时支持各种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包含一个甚至无需访问用户自身设备就可读取数据的云存储部件。1027日,在微软专业开发者大会(PDC)上,微软宣布推出Windows Azure(视窗蓝天) —— 一个云计算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这只是开始而已,未来微软所有企业软件都会提供线上版服务。

云计算的诸侯争霸时代正式开启,Google与微软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


面向互联网的全面战争

这不是搜索广告或者操作系统的竞争,而是两大巨头面向互联网的全面战争。正如Salesforce总裁马可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所言,互联网才是世界的中心

Google与微软对云计算的理解迥异,归根结蒂是商业模式和公司特点不同造成的。Google是互联网巨头,优势在“云”上,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微软是软件业霸主,优势在“端”上,商业模式是卖软件版权。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SaaSSoft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浪潮的兴起改变了这种局面。

微软的Office 2007每套收费最高可达500美元/用户,而Google在线办公套装Google Apps收费版每年只有50美元/用户,目前已有超过50万家企业签约使用,免费版的使用者更是高达数千万。虽然Google一再声称Google Apps并没有打算取代像Office这样的企业应用工具,但其产生的冲击力和影响已足以令微软动容。

微软再也无法忽视软件互联网化的浪潮。2007年,微软发布了新的企业战略“软件+服务”(Soft + Service,下简称双S战略),其所宣称的“云—端计算”便是这一战略的体现。为迎接“云计算”时代,微软“双核并举,三线齐进”。一方面依托在PC时代奠定的垄断地位,巩固和发展“端”优势;另一方面加快向互联网转型的步伐,加大对开源的支持力度;同时,建设大规模网络应用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中心,造“云”。

Google发力终端,同样是出于竞争的考虑。“我们比较担心云计算被某一家公司所垄断,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浏览器是很危险的事情。”李开复说。Google上市以后,华尔街一度担心它重蹈网景的覆辙,被微软用捆绑手段击败。2006年,微软故伎重施,在IE7中将MSN搜索设定为默认搜索引擎,但Google防到了这招,分别在世界前两大微机厂商惠普和戴尔的电脑出厂前预装了自己的搜索工具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因此,做ChromeAndroid都是Google应对竞争的必然选择,而这些举动在“云计算”时代来临前显得更加紧迫。因为把数据和软件放在“云”上的用户会前所未有的依赖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Google担心出现一家公司垄断“云计算”关键零部件的情况。

Google自身也是一个被质疑的对象,其强大的广告平台相当于互联网上的Windows,搜索引擎则相当于互联网上的Office,是杀手级应用。Google借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站,进而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客户,反之亦然。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115日,美国司法部宣布:Google与雅虎的广告业务合作协议明显违反《反垄断法》,可能将提起诉讼,Google当即宣布撤回了该协议。

面临困境的雅虎又开始对微软示好,雅虎CEO杨致远表示对与微软实现搜索合作持开放态度,寄望微软重启收购谈判。微软会否借此机会彻底完成其在互联网上的布局,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这场“云端对决”仍将持续深入下去,而这种竞争则会加速“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让用户获得更好、更方便的服务和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