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智渊的新家
魏智渊的新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4,920
  • 关注人气:1,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点燃

(2014-05-28 09:31:07)
标签:

转载

分类: 丰台新教育
原文地址:点燃作者:江子

 

点燃

刚才,看到阿常的微博:“今日,北京的风是相当的不温柔,但阳光静好,出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下午暮省时间,我校初二年级的艺术课程展示正常开幕,精彩纷呈,依旧美好。感谢为孩子们创造美好、捍卫美好、守护美好的所有仁人。”

是的,我也要替孩子们感谢艺术组的老师们,感谢所有为了今天下午(还有明天下午)和每一天的美好而充满劳绩的同仁们!

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艺术对于生命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也并不能让每一个生命在当下迅速变得美好起来,更不用说,能够迅速获得一个优秀的考试分数!

         但是,如果我们从一个生命当下的整体性来看,或者从悠悠岁月的一生一世来看,没有被艺术吻醒的灵魂,是不够丰盈的,甚至是刻板的、僵化的。艺术是诗,径由诗抵达思,此乃生命成长之基础;径由思抵达诗,即诗即思,此乃超拔之生命的高峰体验!作为老师,我们都是勤劳的擦星族啊,总是期待着某个时刻,一个个曾经“沉睡的灵魂”被擦亮,被唤醒,被点燃,而后,这颗灵魂就会试图超越昨日的小我、旧我,渴望向世界绽放出一朵花!

         在每一次的艺术展示活动中,我总能看到某些生命(或者某几个社团)已经处于活泼泼的燃烧之中!而另外一些,却仍然被遮蔽、在沉睡,即便他(她)们也同样站在华丽丽的舞台上!在岁月里,相信在音乐潘、李鹏等艺术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艺术课程可以点燃更多的处于“等待”之中的灵魂!

         凑巧的是,本部的侯老师昨天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丰台二中第六届艺术节系列活动——艺术课程汇报.初一初二专场演出精彩落幕。艺术课的普及、用艺术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美好与感动、让每个孩子学会一项艺术技能,一直是我校艺术课程的追求。”我回复说:“用艺术吻醒生命!”干老师接着回复:“学习,就是穿越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就是穿越音体美舞……君子不器,非不器也,乃不以技艺为器,而无限开放也。”

         我们每周有五~六节艺术课,这数字的确挺吓人的,所以我无数次的自问也无数次的被问:艺术到底有什么用,值得我们花费如此之多的课时和精力?它能像面包牛奶一样充饥吗?当然不能!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也不尽然,有些艺术作品(如歌曲)会令我们倍感孤独寂寞、凄苦无助;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吗?如果把聪明理解为一般人所说的智力水平,或者近代科学技术所蕴含的逻辑思辨理性,那么艺术却是大为不同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如果说艺术可以让儿童将来变得更加聪明,这个逻辑在一个速效救心丸大行其道的时代又能说服谁呢?!所以,在以上这些层面上谈“艺术的作用”,不管谈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根本无法足以令“智者”信服!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在他的存在境域中真理性的涌现;很多年以来,唯一打动我、而我唱出来也能打动别人的歌曲就是陈星的《流浪歌》,这个特别的体验告诉我: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参与”了一项艺术活动,关键是看他在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中,能否返身关照到自己的灵魂,意识到自己人之为人的灵魂的存在;或者说,意识到自己的“心”之所在!一旦有所意识和觉醒,人就不再是一物一器、一工具一奴隶,而成为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自由人;世界也不再是数理意义上的纯粹客观之物质化的世界,而是由我之自由心所牵盼和铸造的因缘整体;真正的自由人,就是于此因缘世界中铸造、栖居的歌者!

当我们意识到:哦,艺术原来如此!我们的班主任以及所有的任课老师们(当然也包括艺体舞美的老师们),也都可以捕捉每一个契机,在第一时间,在最佳时刻,将那些“燃烧的灵魂”及时导向:在每一次晨诵、每一节课、每一次课间操、每一个晚上、每一个周末、每一个当下……无不努力的挣脱“旧我”的束缚,向着整个世界自由的绽放!我们都知道“引线”的连锁效应,也都知道篝火的“场效应”——在一堆木柴中,绝不可能出现,仅有一根木柴在“孤独的燃烧”!在一间小小的教室,如果一个灵魂被擦亮、被点燃,那么就会有五个、十个,甚至所有人的灵魂都开始悄悄地燃烧!在一个小小的精神家园里,如果有一个班级或团队被擦亮、被点燃,那么就会有五个、十个,甚至所有人的灵魂都开始悄悄地燃烧!

         我当然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信奉这种“逻辑”,但是,“真理”其实非常简单:抱怨,只会让自己更冷漠,让世界更冷漠,让更冷漠的世界转过身来更冷漠的对待自己!而惟有点燃,才能自由的成己成人成就一个美好的新新世界!

0

前一篇:关于父亲
后一篇:二年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