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智渊的新家
魏智渊的新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85
  • 关注人气:1,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师班会(106)】枕边书

(2012-04-15 09:21:05)
标签:

教育

分类: 网师班会

枕边书

——网师一周观察(106

201248-414日)

 

/魏智渊

 

枕边书,并非只是睡前或醒后赖在床上的或长或短地阅读的书籍,而是指在心灵休息时阅读的书籍。或者更进一步,我更愿意将这里的“书”视为动词,而将“枕边书”解释为心灵休憩时进行阅读。

 

1

 

首要的问题是,要让心灵得到休息。

但这谈何容易?!叔本华早说过了,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而推动这个钟摆的意志,就是人的欲望。

这是大多数人并未真正省察过的命运。

周一开始,我们匆匆忙忙地投入工作,可怜的渺小的自我,被现代社会这个庞大而无处不在的机器不断地榨出所谓的效益。生活就像一场逃亡,所谓的梦想,似乎就是机器的缝隙处偶尔挤出的气泡,旋生旋灭。终于熬到了周末,我们将疲惫的身体交给睡眠、网络、电影、聚会……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填充,如此往复。每天上班也是如此,时间仿佛无比空洞的口袋,不是用痛苦(永远迎面而来的工作)来填满它,就是用无聊(聊天、微博、新闻、八卦……)来填满它。

欲望主宰下的生活中,心灵何曾有过真正的休息?

心灵得到休息的含义,不是身体的放松(这当然非常重要,甚至是心灵得到休息的一般但并非绝对的前提),而是一种出世状态,是灵魂从肉体中的短暂逃离,是对无边无际的欲望的暂时遗忘。

古人的寄情山水,便是心灵的一种休息方式。苏轼在《赤壁赋》中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逍遥,就是一种心灵的休息方式。没有这种休息,苏轼就很难抵御生命中那诸多的灾难,而很容易成为屈原的宋代版。

心灵休息的方式当然不只这一种,琴棋书画中的浸润,都是一种彻底的休息。这种休息,在某些佛道高僧那里甚而达到了极致。

当然,这种休息方式中包含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对于存在的本真的领悟。领悟促成了这种休息,这种休息又滋养了领悟,如此往复,存在自然而然地就澄明起来了。许多人抱着照相机,跟着旅游团去周游世界,那也往往只是一种刺激,而并非一种心灵的休息。心灵一旦被欲望所填满,哪可能真正地与山水对话?山水便只是炫惑,而不是滋养了。

 

2

 

古人的休息方式,显然太奢侈了。

不仅仅是太奢侈了,而且过多地处于休息中的心灵,也渐渐地会因为得不到生命本身所给予的丰富的刺激而趋于死寂,包括丧失创造力,佛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对现代人而言,如何让心灵得到休息,就是一个问题。而首要的问题,是现代人往往遗忘了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心灵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加强刺激。一旦刺激失效,心灵陷入病态,我们还有形形色色的西医式的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一直到精神分析,很容易遗忘了休息这种自然主义的疗养方式。

 

3

 

关于现代人心灵休息的讨论,其实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为心灵休息方式的阅读。

这种阅读休息的方式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抱一本《读者》或流行小说,在阳光明媚的四月的阳台上,读那些入心的句子,当然也是一种休息,并且是心灵的。但这也不是我这篇文章关注的重点。因为心灵也有许多层面,我想讨论的不是表层的释放与缓解,而是存在意义上的休息。或者说,是对存在之根的滋养。

“存在之根”是个很玄妙的说法,对我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实体(哪怕是精神实体)的存在,不是某种作为起点的观念,而是海德格尔所谓的“林中空地”,是“无”,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我们的欲望熙熙攘攘,它们挤在一起太狭仄了!需要不断地开辟新的空间使之不至于拥挤到让心灵无法承受,并且最好能够留下一些空白给那些欲望之外的可能性。这当然不是弃绝欲望,而是通过扩大世界,而更恰当地安置人生的种种诉求。

所以对我来说,枕边书的意义,不是心灵鸡汤之类润滑剂,灌注到欲望的间隙,降低因种种激烈的摩擦所导致的心灵的痛苦,而是一把锄头,在心灵的或者说存在的边际拓荒,开出一片空地,再开出一片空地来……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则寓言: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我们都是蜗角上的熙熙攘攘的生命,这种开拓,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蜗角的存在,认识到蜗牛的存在,认识到蜗牛所处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对这种空间的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蜗角之争的态度。

必须领会到,常人只是依据习俗而生活。遵守道德,但不知道德为何;为欲望所驱使,却不知欲望所自;被生活所席卷,然而并不真正知晓这生活之本质与意义。我们需要在心灵休息的时刻从这样的日常中抽身,保持一种观照的距离。

 

4

 

不同的书,就是不同的锄头。有的锄头宽阔而锋利,一锄头下去,就是一片空地,三两锄头下去,心灵顿时就明亮了许多。例如康德、海德格尔。但是,这锄头太重了,而许多人的力量又太轻,掂不起来。有的锄头轻盈,但挥汗劳作了半天,回头一看,开辟的空地却十分有限。所以选择枕边书,就是选择一把把适合自己的趁手的锄头。

对我来说,这些也只是最近几年的领悟。

更早的时候,阅读也是“顺其自然”的。这当然令人愉悦,丰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我专业的根基。但是,我一直意识不到自己开辟的这个世界的狭仄。更重要的是,自己与这种阅读纠缠太紧密了,紧密到目盲,渐渐地形成了某种偏执。

这其中的阅读经历与体会,难以尽述,按下不提。

到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部分,而我也意识到要在专业阅读和作为心灵休息的阅读之间作一个区分。——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区分。

确实,要有围绕工作的阅读,而且这种阅读有时候是非常稠密甚至是地毯式的,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或者说,这种阅读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但因为种种的原因,执着于这种阅读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似乎进了一个城堡,在里面左冲右突地出不去,周围全是敌军。换句话说,你无法从这种阅读或问题中超脱出来,换个角度(更准确地说,是从更高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枕边书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枕边”经常放一本书,往往是小书,偶尔也是大书,读与思。

这时候我会忘记一切,忘记网师,忘记罕台或丰台新教育小学,忘记新教育,只是注视或进入一个世界,仿佛全然没有目的。书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文本解读理论、科学。更多的时候,你说不清楚它属于哪个领域,就是那种在不同领域之间游走的“大家小书”,这是我的最爱。

每个人的枕边书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重要的,就是要尽可能地驳杂。

我已经记不起读过哪些小书了(虽然头脑中可以一下子涌现数十本),只能一鳞半爪地列举一些自己喜爱的书籍: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海德格尔《林中路》、《依于本源而居》;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筑就我们的国家》;

雅卡尔《“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

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

“世界思想家译丛”(有数十本,很长时间我在一本一本地读,至今未完);

威尔伯《万物简史》;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蒂利希《存在的勇气》;

……

前段时间,更多的是一些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小书。以心理学而论,例如弗洛依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霍妮、埃里克森、罗杰斯、罗洛·梅之类,此外还包括少数科学方面的书籍。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当然不至于如此狭窄,社会学、历史、宗教、管理等等,都有过一些颇有收获的阅读。

 

5

 

只是,有了锄头,就要练习做一个农人,如同陶潜所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那些流行的书籍会讨好你,让你读得津津有味,但是好书是不留情面的,它蔑视你,要求你,让你产生一种严重的挫败感,一次次地“种豆南山下”,一次次地“草盛豆苗稀”。它不管你能不能读懂,它只是在描述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太多的人选择了做商人而不是农人。他们喜欢交易的快捷,并且,为此找出种种的理由。而在网络时代,要从声色中抽身,在经典的黑白世界中通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去领悟存在本身的浩渺无边,这是极难的。因为这不但是艰辛的,而且是孤独的。

每天,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网络的垃圾信息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但是,却抽不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去沉浸于经典。

我知晓其中的困难。我经历过许多这样的痛苦时刻,眼睛盯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却无法将那些字拼成完整的意义。经常,大脑很像一块油布,思想的雨点打下去,却根本渗不进土壤中。或者说,思想的豆苗极难生长,但是各种杂念却像野草一样疯长。仅仅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就要付诸极大的心力。

很多时候我会放弃,一放弃就是许多天,甚至,数年……直到岁月无情地穿过身体。

但我知道,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中,仍然有人在坚持,并且一次次地穿越黑暗,开辟出一片充溢着光明的林中空地。

有人讥讽我,说我们哪有你那么悠闲?

这是个人人说忙,但品质不高的时代。而且,对一些优秀者来说,确实也从忙碌中找到了成就感。例如在网师人的一些班级里,孩子们正在快速地成长。

但我仍然要提醒危机的存在。

或许,你会在某段时间为了某个任务而攻坚,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包括深读,这是必要甚至是必须的,攻坚一定需要集中生命中的几乎全部能量。但是,如果你长期地忘记阅读甚至不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为,你的心灵缺乏休息(不是你的身体缺乏休息),这可能导致你过度地依赖于原有经验(虽然它被证明是成功的),而一天天地丧失了创造更新。当功劳更多的源于苦劳而不是创造时,生命的尊严感与意义感,便开始打折。甚至,你会变得脆弱,会有更多的委屈与怨怒,也会有更多的自大与狂妄。

 

6

 

每个人的枕边书或许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我的书,便可以参考,但不能复制。

有时候不妨傻一些,不要频繁地更换枕边书,而是一读再读,甚至直到能够大段地背诵其中的段落。例如: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帕尔默《教学勇气》;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弗洛姆《爱的艺术》;

拉宾诺威克兹《皮亚杰学说入门》;

科普兰《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

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

还可以一直列举下去。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些书我都读过了。我极其反感这种对经典的轻浮态度。

以《给教师的建议》为例,便可以成为一个老师一辈子的书。无论你有多熟悉它,经常地打开,打乱顺序地翻阅它,不断地让其中一些主题清晰起来,它会深刻地滋养你的日常教育教学。因为,你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一步,便会从此书中有更多领悟。而如果你同时在读皮亚杰、杜威,读更多另外的经典,那么,经典与经典之间,经典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便深入而亲切起来……

 

7

 

枕边书,应该放在每一个生命的枕边,它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言的。

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以及,坐在我们教室里的孩子,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枕边书。尤其是,他们应该有阅读枕边书的意识,以及不断地增强寻找个判断最适合的枕边书的能力。

显然,这里涉及到诸多的考量:生命密码、聚焦与拓展、经典与流行、知性与感性……

真理无法打包派送,它只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在共同生活中被分享、传递,在彼此启发中一次次地涌现。

越来越不喜欢写周六版,因为我知道,我已经说得太多。

是到了沉默的时候了,直到更多的网师人有所会心,然后,新的思从存在根部再度涌现、交织,生命再度被命名,生机又起……

2012415日星期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