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力,我们在哪里失去了它?

(2011-10-15 09:10:15)
标签:

教育

分类: 网师班会

创造力,我们在哪里失去了它?

——网师一周观察(82

2011109-1015日)

 

/魏智渊

 

1011日,网师班级图书馆群第一次讨论,话题为“中学班级图书馆的建设及学生阅读指导”。

1012日,《啃读者》电子杂志确定了编辑队伍,开始重新启动。

1015日,我又赴北京,协助北京丰台二中附属新教育小学招聘教师,这将可能是罕台新教育小学之外第一所全面执行新教育课程的学校。

同时,一如我在“早安蜗牛”中所说的,本周也是时序剧烈变化的一周,罕台的秋深了,甚至飘了第一场雪,校园也开始供暖。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早年曾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到而今,每每涌上心头,感受更深了,觉得自己的生命与这个季节似乎有了更深的共鸣。

 

1

 

我相信人的未成熟状态对生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越高级的生物,在成长阶段越不成熟,越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哺乳动物,例如婴孩。恰恰是这种匮乏,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低级动物所不具备的广阔的可能性。如果说,被基因写定的部分,是属于人之自然的话,那么,未被基因写定的部分,则属于人之自由。或者说,这是人的可写性部分,是人可以通过创造而形成更好的自我的部分。

一个团队也是如此。以新教育为例,从最初的活动的新教育,走向2006年之后的课程的新教育,不变的是梦想,创造的是在这梦想的支撑下新的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固守“六大行动”,甚至竭力地想把一切后来创造发展出来的课程也纳入到“六大行动”的框架之下,并非明智之举。但三大课程本身也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以“毛虫与蝴蝶”为例,一期之后,也必然会有二期、三期……,而在“课程的新教育”之后,必然迎来以罕台新教育,或许也将包括丰台新教育等学校为核心的第三期新教育。第三期新教育以后,更年轻的新教育人,八零后、九零后新教育人,又将创造出什么呢?我不知道,我惟一知道的是,除非创造不止,否则,一个团队便会僵化、停滞甚至死亡。

网师也是如此。

一个只由研究中心提供滋养的网师,是危险的网师,除非每个学员自身的自主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如果只是津津乐道于今日之成绩而缺乏足够的警惕,那么,我们纵然不失掉未来,至少会导致一个平庸的未来,而“追求卓越”、“挑战不可能”,将成为笑话。

如果我们有足够洞察力的话,会发现,创造力的丧失,乃是中国教育最深刻的危机之一,而网师也好,甚至新教育也好,纵然程度上有所减轻,但并非真正地避免。

我举个例子,“毛虫与蝴蝶”项目,是新教育实验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项目,许许多多的毛虫改变了许许多多的教室,这是无法忽视的成绩。但是假如我们不满足于此,而以卓越的苛刻的标准来审视的话,我们便必然会发现,千千万万毛虫最大的优点,是模仿,而不是创造。基本上形成了研究中心创造课程,毛虫们模仿课程的格局。而且,模仿常常是丧失其精神实质的,大到对儿童项目的实质的理解,小到一个课件的制作,这种模仿,甚至极难达到接近样板课程的高度。一旦研究中心停止了课程供给,混乱无序以及重复便开始了……而毛虫们之所以还能发挥相当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课程,而是因为将好的诗歌、绘本、童书带给了孩子,并保持足够的数量。儿童课程的浪漫本质,决定了纵然不理解课程甚至无法创造,也能取得相当的成绩。——可想而知,理想课堂就不是那么幸运了。

最好的教室,似乎也无法避免这种命运。

以网师附属学校为例,大家也往往习惯于模仿。有人做了“在经济学的天空下”,马上就有许多人跟着定规则、做班币,有人实行“小老师制”,于是大家都开始安排“小老师”了。这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一切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真正地认真思考过那些措施背后的理念?

不假思索地因袭,因袭得快快乐乐而不自觉……

再举个例子,网师电影院已经举办了18期,我做了几期后,主要由学员来申请承担,但仅以课程帖为例,几乎所有的学员都复制我的先例,甚至往往不如先例,极少,或者没有人意识到,每一部电影都是不同的,完全可以在保留基本元素的情况下有一些小小的创造。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讲师中间。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的情形普遍存在,极少有人意识到,任何任务,都有无穷的办法可能完成,这里面需要一种机敏,一种洞察力,然后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来达成目标。

这一切,都是危险的征兆,说明许多人丧失了创造力而不自觉。

 

2

 

创造力的丧失,往往被归结为能力问题。

既然是能力问题,那么便期待救星(例如干老师或我)的出现,就像童话中的主人公等待魔法。

这当然是滋生个人崇拜的绝佳土壤,但网师始终是很警惕这些的,所以,这种态度经常会转化为无用的谦逊。这种谦逊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我承认我不行,我向比我强大的人低头臣服……

这种谦逊会导向麻木,而不像真正的谦逊那样产生创造的力量。因为真正的谦逊,总是体现为对知识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包含着对自我的一种积极肯定。就像英雄敬畏命运,但在这种敬畏中又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一样。

有太多的学员始终缺乏稳定的情绪,并且,将情绪与知识的学习混杂在一起,从而降低了敏感性,——敏感性总是基于稳定的积极的情感而非易变的情绪,——因此,创造的力量被削弱了。

创造力是什么?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唤醒和修炼的能力,这种能力,其核心是保持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就像猎豹,始终对猎物保持一种足够的警觉。这种创造力并非一蹴而就的做出什么卓越的成绩,而是让心灵始终处于一种有准备的机敏状态,并让世界永远像刚诞生时那样新鲜……

我很难相信一个连排版也做不好的学员会拥有高度创造力,我很难相信一个轻率提问也缺乏利用百度主动搜索资料能力的学员拥有高度创造力。

为什么?

因为创造力是一种倾向,并不存在这种可能,你身上有一块器官是管创造力的,所以只要训练这一块“精神肌肉”就可以了。它不是别的,就是你的个性的全部!

要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方法很简单,只要不断地重复做题目,不断地要求他死记硬背他所不理解不感兴趣的东西,久之,他就麻木不仁了;要扼杀自己的创造力也很简单,只要让自己对万事万物都厌倦,都保持一种功利的态度,久之,就麻木不仁了。

并非所有的人都丧失了创造力,例如青风竹简和刘广文两位讲师。

青风竹简主持研课课程,是极富有责任感的。这种责任感并非一种空洞的情绪上的承诺,而实实在在地体现为一种敏感,一种危机意识。他不只是在执行教务处的课程安排,而是努力地保持警觉,既能够不断地深思当前问题所在,又能够身先士卒沉潜其中。所以,课程始终处于改进之中。

刘广文老师是个拼命三郎,他提前数月就开始认真筹备课程,我认为极少有老师拥有这个自觉。不但如此,暑假就开始带领大家预习,自己几乎是泡在这门课程中的。创造力,就是从这种浸润中生发出来的。

这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而是意味着不会老犯错误且老犯低级错误,意味着因为这种创造的敏感,课程会一直处于持续改进之中。

 

3

 

我的建议是:

不轻易做一件事,要做,就以卓越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找任何借口;

绝对避免低级错误,让琐碎之事流程化、简约化,提高效率,不使之成为注意力的核心;

慢慢地想,迅速地做;

认准了的事,不要过于计较得失,而应抱有一种游戏精神;

非常重要的是,要保持有规律的足够质量的阅读,因为阅读好书,是与有创造力的人对话,他们会启发你,唤醒你,并经常地给予你灵感;

最重要的是,学会沉潜,无论是教室还是阅读,在沉潜中练习积极反应。

这些并不容易,但是一种明亮的人生,需要让创造成为本能。

20111015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