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说李镇西老师

(2011-04-17 08:45:03)
标签:

教育

分类: 日常生活

也说说李镇西老师

 

  说明:09年曾在教育在线写过《也说说李镇西老师》,引发了口水战,帖子被转移了。后来,与教育在线渐渐疏远,就忘记曾经写过这篇文章了。

  不久前,《福建教育》联系我,说想用我的一篇写李老师的文章,我不记得是哪篇,随口答应,今天拿到样刊才发觉是这篇,改为《我和李镇西的深度交往》,天!

  现将原文发于此,请勿转载。当初是属于论坛里的心情文字,并非为发表而写,所以也很怕滋生误解。毕竟,谁能够真正体察我的内心那种微妙的感觉呢?

  工作日益忙碌,与李镇西老师也是天南海北,相见日浅,重贴此文,也算是遥寄想念。

魏智渊

2011417日星期日

 

  李镇西之家里,一波一波地掀起“学习李镇西”的热潮,其实我很少看。我觉得,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地了解李镇西老师,更不用说理解了。

  但这么一说,仿佛我是“了解”甚至“理解”李镇西老师的,可以以在李镇西老师身边呆过一年半,天天和他零距离接触而自傲。

  真相当然不是这样的。但我确实一直认为我比一般人更理解李老师,毕竟这种近距离的深度交往,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不过了解愈深,我愈想保持沉默。但是今夜,我却有一点表达的冲动,因为接连几天,或许梦里,或者在走神的时候,时常会想起他。我想,言说的困难在于,进一步“神化”李老师是容易的,但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觉,却往往很难。

 

1

 

  李镇西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仔细想想竟然是孤独。

  名满天下,也朋友遍天下,但朋友越多,或许人越孤独吧?但在盐外的时候,我始终觉得他孤独而不被理解,一个人独来独往于校园之中,或者与学生在一起,或者备课和写作。因为他是名师,大家当然尊敬他,但是尊敬同时也意味着距离,怎么理解呢?“高处不胜寒”?我觉得不确切,我情愿认为,这也是李老师的一种选择,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连走路时似乎也在思索。

  我在哪里都会有少数几个狐朋狗友,喝酒,娱乐,心灵算是有个落脚处。盐外自然也不例外。但与李老师之间,却有另外一种说不清楚的亲近,用一个我觉得相对贴切的词语,应该是“相依为命”。当然李老师或许没有这种感觉,但我有这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因为我需要依靠而缺乏安全感,而是因为我对李老师孤独感的一种觉察,以及我内心深处对李老师的一种亲近和疼痛。

 

2

 

  其实我和李老师,分歧挺多。

  我很固执,虽然在盐外也遭遇了许多困难(主要是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但始终喜欢与李老师争论。现在想想看,这是个性气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从语文课到班主任工作都有所体现。比如我的表达能力远远不如李老师,便比较强调文本解读以及思维挑战,而李老师则比较强调尊重学生以及交流对话。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始终对李老师的“走进心灵”保持异议,我认为李老师既敏锐又不敏锐,敏锐表现在他有一种几乎天生的才能,能够很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敏锐表现在,他有时很难听到学生内心真正的声音,他的声音掩盖了学生的声音,以至于学生有时候会迎合他而不是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但李老师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的诚恳,也赢得了许多学生的敬意,包括我。

  但是这种分歧,并不妨碍彼此欣赏,当然主要是我向李老师学习。我在李老师班上坐了整整一年,几乎是一节不拉,我也是一个真诚的学习者。我相信李老师或多或少地也受到我的一些影响,但不深――或许没有罢?

 

3

 

  在盐外时,经常会被李老师感动。

  高二时,我带文科班,有一部分学生是三班过来的,其中有一个可能叫张黎丹的学生吧,在第一次随笔中就写道,她没有想到李老师在暑假里也记得她的生日,开车上门送上生日礼物,她感动得一塌糊涂,我也很感动。

  高一时班主任工作没做好,高二我便不想做班主任。还记得李老师在行政楼二楼跟我很用力地讲:我以为你不会拒绝,没想到……我最终没有答应做班主任,结果害李老师做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李老师以为他做我的思想工作,我不会拒绝。我仍然是拒绝了,但非常感动,因为觉得李老师那样想,恰恰是没有把我当成外人。――事实上,他为我也考虑了很多。

 

4

 

  在苏州时,我是受了些委屈的。李老师一来到苏州,只要是参加新教育的内部会议,便必然要讲到我,很有些为我撑腰的意思。那时候我已经不像盐外那样脆弱了,但在苏州见到李老师,真的如同见到亲人一般。

 

5

 

  后来有些事情,我对李老师颇有些意见。(虽然在公开场合,总是会为他辩解)

  一是给总理写信的事情。(后来与李老师私下交流,知道一些原委,方才理解他的坦诚)

  二是收徒弟的事情,即所谓的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总觉得有些神化的味道,而教育原本就是朴素的事情。我这样想,料想李老师也不会怪罪吧?

 

6

 

  后来我也对苏霍姆林斯基发生了兴趣。

  每次研读苏氏的作品,总会想起李老师,会有许多映照,也会有许多回忆,例如在盐外时,学生做早操,李老师急匆匆而来,看着学生时,脸上洋溢的纯真的笑,令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这就是爱。

  但也有反思,苏氏强调思维挑战,强调知识的魅力。我总觉得李老师过分地强调了尊重和爱护学生,而对此有所忽略。

  后来,(其实在盐外时就开始阅读)看柯尔伯格,意识到我偏向认知一路,即使在德育方面,而李老师则偏重于启蒙及熏陶一路,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更为明显。我觉得,这仍然是个性差异所致。

 

7

 

  我不理解论坛里一波一波地学习李镇西老师的热潮。

  我总觉得,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一方面似乎总与李老师有分歧,但另一方面,又深受他的影响。在做专业发展项目之时,关于职业认同,关于师生关系,李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他对我影响最大的话分别是:

  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实质正义高于形式正义。

  至于那句“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需要解释,我曾经撰文批评这一句,但写了一半,就放弃了。

  我想,我在李镇西老师身边生活了一年,都没有变成他的克隆版,为什么有些人相信读了李老师的书,就能够成为李镇西第二呢?

  向李老师学习什么?这才是问题。

  可惜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学习从未发生。许多的热闹,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娱乐。

 

8

 

  年前的成都之行,与李镇西老师见了一面,匆匆。

  感受到了他的疲惫――

  以及孤独。

  其实这时候,我极少向别人讲新教育如何如何,但李老师毕竟是例外,因此他便觉得我有一种“不被理解的”情绪。

  其实那时候,像现在一样,我对新教育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我只是觉得,李老师远离新教育太久了。或许他已经无暇倾听新教育静悄悄的变化。

  但这又何妨?

 

9

 

  李老师曾写帖子说他梦见过我。

  其实或许我梦见他的时候更多,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仿佛隐秘中有一种联系,即使争吵,即使有分歧,即使很久不联系。

  想起一句诗:

  有些东西你看不见,但它存在着。

  我想无论李老师多么名满天下,我始终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孤独与善良。

  这样想着,心已经微微痛了。

  200941日星期三

 

 

10

 

  昨晚在办公室里饮酒,稍多,忽然写了此帖。

  今天醒来,觉得还没有说完的话有许多,便不妨借此帖再唠叨一二,延伸开去。

  其实离开盐外,我想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经常会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许多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而我的性格一如当初,甚至更为偏激与执着。

  例如我会痛骂某些人品极坏而善于伪装者,像鲁迅那样,执着如怨鬼,纠缠与毒蛇,因为我觉得有些人确实不是东西。

  例如我断言某些人总呆在李镇西之家里追求所谓的“专业发展”,其实是根本不可能发展的。因为他们耐不住寂寞,他们对交际的兴趣远胜于对学术的兴趣,对个人声名的热爱远胜于对学生的热爱――他们甚至感觉不到这一些。他们追逐的是符号化的李镇西,而不是真实坦率的李镇西。他们生活在词语中,而不是泥土里。

  我的直言无忌,当然并不代表手握真理,但人必须对自己诚恳,即使错了,以后欣然纠正,又有什么关系呢?

 

11

 

  一路走来,教我学做人者甚多。

  有好心的劝阻,(人总得为自己想想,何苦树敌?)有恼羞成怒的指责,(你以为你是谁?)有冷漠的敌意,(走着瞧!)总之,我们都生活在潜规则中。

  我希望能够离最初的理想近一些,无意冒犯潜规则。但理想与潜规则之间时有冲突,我无法不听从内心的声音,哪怕有时候是错误的。

  有时候会受伤,觉得如入无人之阵,但更多的时候是欣然坦然。

  因为我从不企求人生有一个好结果,事实上,我已经断定我不大可能有世俗意义上的好结果,颠沛流离已经是我注定的命运,我甚至不会承诺永远不离开新教育,因为我有底线,有最后的尊严与坚守。而且我的逻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所谓的好结果?房子车子票子?还是所谓的声名?

  让这一切见鬼去吧!百年之后,你我俱为尸骨。

 

12

 

  人生而自由,但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与枷锁,都是人的宿命。

  李镇西们有李镇西们的贡献与局限,干国祥们亦复是,一代一代人,总是在继承与批判中发展,永远都是如此。

  重要的是,你朝向哪里?

  200942日晨又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