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岁月的边上(161-180)
(2011-01-31 21:47: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
写在岁月的边上(161-180)
文/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161
要摧毁一个人,就努力地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没有多少价值;要彻底地摧毁一个人,就努力地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完全没有价值。
162
每个人都有一种恐惧,恐惧自身存在的无价值,无论男女老幼,绝少例外。
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人会做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谄媚或残暴,自吹或自贬……
认识自己,并努力克服之,并不容易。
许多时候纵然意识到了,仍会因那种恐惧已经化为潜意识而无法逃脱,这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163
在成功学(体现于应试主义、名师巡演、速成培训等方面)日渐渗入中国教育的时代里,在同样被成功学思维侵袭的广义的新教育中,总会有一支血脉纯正的队伍,秉承真正的理想主义精神,心怀梦想,立足教室,不随波逐流。
这是一群有信念的人。
我对这群人的未来,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信仰。
164
在许多城市的咖啡馆呆过,体验过不同的服务带来的不同感受。
由此想到新教育实验诸部门及网师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可以整天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地体现于行动,却是很困难的。或许,这个团队首先缺乏的不是品质,而是对于没品质的事务的零容忍。
没有零容忍,就没有改进的可能。
165
年度叙事的排版,部分学员是不合格的。
这会耗费我一定的精力来进行二次处理。
其实如何排版,说明已经非常详尽了。这里引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要求视而不见?
这种“视而不见”其实弥漫着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角角落落。我相信,许多生命的无品质缘于这种麻木。
166
如何写年度叙事?这是每个学员要慎重思考的事。
一方面,年度叙事之灵魂,是这一年来包括专业发展在内的精神发育过程,这是质,是根本;另一方面,年度叙事也需要练习深描能力,即通过反思以及必要的叙事技巧使灵魂显现出来直至纤毫毕现,这是文,是手段。
文质彬彬,是最高标准。
167
年度叙事不是总结,而是生命叙事,——请不要在词语层面理解这个意思。
所以,我相信写年度叙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书写意味着一种重新进入,原本掩埋在岁月中的东西将被重新唤醒,并被认真地加以反思。
这种写作因而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淘洗,这里潜藏了新教育的诸多奥秘。
168
这话可能是良药,也可能是毒药。
研究中心及网师,是最擅长变化以及创造力强的地方,在这里,主体性(而非外部以管理为名的控制)得到了突出的强调。
但一切变化,均有不变的根基,即信念乃至于信仰,对新教育的虔诚与热爱。
不团结一切人,只团结尺码相同的人,这是网师的苛刻处。
169
网师学员使用微博:
1.减少没有对话的转载。因为会干扰收听你的人尤其讲师。若觉得重要,尽可能使用收藏。讲师也不是娱乐明星,不会追求转载次数。(转载率最高的多是垃圾信息)
2.尽可能利用微博提问和讨论,但要设置好话题。
3.增加微博容量的方法是文档截图或长PPT转图。
4.轻易不转笑话八卦,除非太经典了。
5.重视每一条微博的质量,收听课程话题。
6.谨慎选择收听者,建议收听:讲师、榜样学员、优秀同行。
7.觉得特别重要的人可以添加“特别收听”,这样几天不上网也不会遗漏含金量高的信息。
8.除非特别必要,不寒暄。
纯属建议。
170
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总是个人的(当然,相反的说法也没错),是一种从自我生命中生长出来的信念。
对所谓客观知识的过度迷恋所造成的幻觉必须打破。
这其实是在反复地说一个陈旧的真理:知识必须建构在自己生命中,而不能是灵丹妙药式的服用。
171
面子与自尊,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
自尊不是“面子”,而是“里子”。太多的人,为了面子丢弃了自尊。
面子与外在的评价有关,往往导致虚假的自我(即阿Q性),自尊则主要取决于内在的真实的自我肯定。
追求面子,必定与世浮沉,追求自尊,才能抵抗压力而形成与保持本色。
172
新教育在形成中,自身也便难免“众声喧哗”,新教育人的名号下,其实存在着相互有差异甚至冲突的观点,有一定的丰富性。在“新教育人”没有达成学术共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因此,研究中心甚至不代表整体新教育学术,只能称为“研究中心新教育”,学术体现于网师、罕台新教育小学。
173
集体加入网师,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要点:
1.要有强有力的核心(学术型领导最佳,并且自身必须在网师努力学习);
2.瞅准切入点(例如先组织对课程有兴趣的语文老师),有了成效再逐渐扩大战果;
3.形成激励机制,使网师学习与校内考核不但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
这也是借力打力。
174
不断有学校追问能否组织老师集体加入网师。
原则上,我不建议如此。如果一定要组织集体加入,建议:
1、自愿原则,参与者少而精。
2、可统一先选修某门课程(首先研课,次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与校内教研结合起来。
巧妙利用网师,与校内教研相整合,但切忌一刀切或随意要求。
175
@hnjywyx(王英霞):“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是一种道德敏感性,是默会的,深入骨骼的。
就像那些真正的网师学员,或者研究中心新教育人,能够从那些貌似诚恳的言辞中嗅到真正的危险一样。
尺码相同的人,靠的是气息相互辨认。有时候,这种辨认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
相反,正如《小王子》所说:语言是误解的根源。
176
生命是一种自我承诺。例如,承诺放弃一些诱惑,通过拒绝来自我成全,使自己成为珍珠而不是沙砾。
团队也是一种承诺。通过遵守约定以及剪除与共同愿景不一致的行为来形成文化。开放不是自我消解,而是在承诺基础上的积极自由。
网师即将开始大规模清理,即是为了保持自身之纯粹。
177
无论讲师还是学员,微创造都非常重要。
微创造是日常性的,无处不在的:文字处理、PPT技巧、授课上的小小改进……但有时候这种微创造,却能带来不小的效果。
微创造能力与专注及持久程度密切相关,一个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人,必定会有连续不断的微创造,甚至积聚成大创造。
178
讲师或组长,一定要有微创造的意识。
领受一件任务,固然有相应的底线要求。但是一个人的主体性,常常首先体现于底线之上持续的微创造。因为其微,纵有差错,无碍大局,容易纠正,而积少而多,则形成了一个人的品质,并使一个人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教室里的事何尝不是如此?
179
我在网师大力推行腾讯微博。
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用微博?
我回复很简单:首先是因为讲师习惯使用微博。如果你想在某门课程上深入学习,除了钻研相关课程,最好留意一下该讲师的习惯,熟悉讲师发布思考的方式。
任何学习,首先是人与人相遇,其次才是人与知识相遇。
180
我在网师大力推行腾讯微博。
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用微博?
我回复很简单:首先是因为讲师习惯使用微博。如果你想在某门课程上深入学习,除了钻研相关课程,最好留意一下该讲师的习惯,熟悉讲师发布思考的方式。
任何学习,首先是人与人相遇,其次才是人与知识相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