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岁月的边上(181-200)
(2011-02-01 16:01: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
写在岁月的边上(181-200)
181
传统教育是无主体性而言的,有之,也是伪主体、被主体以及破碎的主体性。因此,与之相应的书写也是破碎的,是没有“我”的面孔模糊的总结、汇报。
新教育是高度强调主体性的,从实验管理到实验文化,均一以贯之。与之相应的书写,便特别注重连贯的生命叙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182
什么是新教育?
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新教育的不断发展,就是对这个问题在新的语境下的不断回答,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只能思考:当前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是什么?例如,新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之前与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一样,但这种不一样,不是简单否定,而是深刻发展。
183
其次,不断的回答,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扬弃,精神内核的东西往往不会改变。就像一粒橡子,不断地变化,生长,与原来大不相同,但肯定会长成橡树,不会长成梧桐。举个例子,新教育的行动精神,新教育对活生生的人的关怀等,就是不会改变的根基之一,否则就不是新教育了。
明确了这个前提才可以解释:新教育是什么。
184
解释“新教育是什么”,首先要解释“新教育不是什么”。广泛存在的错误认识有:
1.将新教育定义为“非旧新教育”。新教育的“新”,不能理解为与“旧”对立的“新”,这等于将新教育理解为“新的教育”,如此,那么新课程也是新教育了。
185
将新教育理解为与旧教育相对的教育的问题还在哪里呢?一是在教育中,新无法与旧相对,也无法划出一条界限;二是这样其实是消解了新教育,使新教育成为“好教育”的代称,而不是一个有着历史传承与哲学背景、课程思想的严谨的教育改革。你可以说新教育是“玫瑰”,但不能说是“好花”。
186
2.给新教育加上一些美好的但没有实际逻辑关系的定语。例如将新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心灵教育,爱的教育等等。这并没有真正说明什么是新教育。如果说新教育是一棵橡子生长出来的橡树,那么它便是橡树,你不能把梧桐、松树、玫瑰、牡丹的长处全加在它身上,反而让它像假植物。
187
3.将新教育理解为语文教育、小学教育、阅读教育,这是对新教育的降格。阳光率先照耀在山岗上,并不是说阳光就是山岗。初次接触新教育的人,往往无法从山岗上的那片阳光(手指)去窥见或把握整个太阳。一旦把握了,但豁然贯通,并且能够迁移到一切教育教学乃至于生命之中。
188
凡此种种误解,或将新教育当成死物,当成不能发展的东西(纵然发起人朱永新老师,他的认识也随着新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甚至,不排除有一天他的理解落后于新教育的发展),或者将新教育无限扩大、神化,似乎无所不能其实是消解,或将新教育窄化,变成阅读教育或学科教育之类。
189
朱永新老师讲过石头汤的故事,意味深长。生命叙事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因为新教育恰恰高扬了生命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共同愿景前提下的不断创造,正是新教育生机与活力所在。
正因为如此,新教育是一个在开放的对话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概念,是一个越来越个性鲜明的概念。
190
上面我只说了“新教育不是什么”。那么,新教育是什么?
我今天不拟回答(虽然我内心有一个描绘),因为一切简洁的概括都有失草率且会滋生新的误解。我只想告诉所有网师学员,新教育一直沉积在网师的课程里,你在《论语》、《非理性的人》以及研课等本体性知识那里,处处遭遇新教育。
191
许多像如一这样的学员,他们确实不能精确解释新教育是什么,但是他们熟悉新教育气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是词语的,是默会的,并且是与日俱增的。
因此,出现与新教育相悖的东西,许多学员讲不出理由,但会本能地反应:“这不是新教育!”
这正是理解新教育是什么的最好方式。
192
所以新教育不是词语游戏,不是思辨之事,而首先是一种内心体认,一种领会。
最能理解“新教育”的人,可能竟然不是朱老师,而是榜样教师和榜样学员(这应该是朱老师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而新教育的多样性或者说多元化,是这种气息笼罩下的多元化,是每一间教室都不一样的多元化。
193
有人会反诘我:难道你(或研究中心)理解的新教育才是新教育?
在这种反诘的遮掩下,许多伪新教育打着新教育的旗号招摇过市,我冷眼旁观之。
因为我相信岁月。(虽然劣币驱逐良币会导致严重后果)
这些人不明白,新教育在研究中心以及榜样教师这里,首先是活出来而不是说出来。
194
人的一生,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都同时是对“人为什么要活着”(意义问题)的不断回答。
同样,对许许多多新教育人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也是对这份理想中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新教育)的不断回答。
对专业从事新教育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是以非常尖锐的非此即彼方式提出来的。
195
对成熟的实验老师而言,举一个例子,他可以辨认出这样上晨诵的方式是“新教育”,而那样是“违反新教育”的,为什么?
这里固然可以讲出若干专业上的理由,但先于理由的,一定是直觉。人常常是先有了直觉才去寻找解释。这种直觉,就源自一种默会,源自对“什么是新教育”的领悟。
196
新教育高度重视榜样的意义,是因为榜样乃是理念及价值观活生生的显现者,是“所有美好事物的中心”,在榜样身上,词语是活的,榜样是真理的直观形式,而且这种真理,乃是存在之真理,是根本性的。
榜样是诗,理论是思。新教育需要思的精确,但思的精确,又必须通过榜样活生生地显现出来。
197
网师强调不断地返回本源:一是存在之本源,即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为道日损是也;二是历史之本源,既回到中华民族文化创生之初,力求复活原初之儒活泼泼的生机。这二者,皆是存在之真理,是根本性的。
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教育观以及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
198
网师里,不宜称任何人为“大师”或类似称呼,这是与网师文化相悖的,纵然是真诚的。而一个真正的网师讲师或学员,听到这种称呼,也应该觉得尴尬。
在这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里,网师的所有人都只是古典意义上的“学者”,这不是故作谦逊,恰恰是一种自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自我定位。
199
刚才好友来访。他是二十年来我最好的一个朋友圈中的一个,每年春节,大家都要聚会。
一种永远无法长大的天真。
在各自的人生中,这种天真都构成了某种妨害,但都无法和不想改变。
200
年度叙事打动我的片断:
“加入网师时提交的阅读史写了近一个月。但是我没想过放弃,因为网师告诉我:你必须如此!对网师,我有一种本能的信任,一种无法用理性来证明的信任。”
面对这种信任,我想起的是另一位学员的年度叙事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