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年度叙事精选(3)】站在岸上学游泳——六等星年度叙事
(2011-01-27 09:27: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
站在岸上学游泳——六等星年度叙事
提交人:六等星
邮箱:1246528029@qq.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542675_1.html
魏老师在讲《教育的目的》时提及两类老师:一类教师,读书很多,知识丰富,擅长写文章包括做课题研究,但是在教室里却遭遇到重重困难而无法克服;而另一类教师,读书数量非常有限,也缺乏对比较深入一些的书籍的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室里游刃有余,不但能够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理解学生的心并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而且教学成绩优异,学生在他的班级里发展良好。这两类老师都可能足够优秀。糟糕的是,多数老师哪一类也不是,而是“全面平庸”。魏老师在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汗涔涔的感觉。因为,我即是“全面平庸者”中的一员。虽然平庸并不从今年始,但以前的日子被习惯和旁骛麻痹了,常欣欣然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同事们“敏而好学”的赞誉。而现在,在“认识”了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雷夫、怀特海之后,在学习了哲学和心理学之后,才知道自己先前的无知与可笑。2010年,于我,就像“站在岸上学游泳”,难得要领,更鲜有成功的高峰体验。
因为有了网师学习的经历,心中有了一个理想课堂的雏形。用理想课堂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总有差强人意之感。
首先,理想课堂的基础是润泽的教学氛围。虽然说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已经不会因为怕答错遭人嘲笑而沉默了,但倾听的习惯尚未养成。对于新奇的内容学生尚能静心倾听,而对一般学生的发言则总有部分同学或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目光游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思维的线在那里中断了。”我知道智力背景的相对匮乏和个人认知图式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于是想方设法去改变,可效果并不见好。由于这部分同学进步不甚明显,加之自己对教学的节奏把握不到位,课堂上时常被这种学生走神或无动于衷搅乱了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理想的课堂不能止于润泽,还要用知识的魅力汇聚学生。虽然说,自己努力从字词教学到篇章解读让学生有所发现,学生有时候也能因自己的发现而变得眼睛亮起来,但目前还不能确保每堂课都有这样的效果。很多时候,“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不能贯彻于教学的始终,教学过于突兀的情况时有发生。
今年的晨诵课程开展得不好。教室里没有投影设备,有时将晨诵内容抄在黑板上,但缺少图片的辅助,效果便大打折扣。加之自己在学校属于孤军奋战,能把握的晨诵时间只有两个早晨,诵读内容相对少了许多。当然,客观原因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困难被放大了。
我对学生的“信”与“爱”是有的,但不够饱满。虽然已经执教十几年了,但仍有时候会发脾气。每每看到学生屡教不改或明知故犯便难以耐住性子。明明知道教育需要唐僧式的“信”,发脾气会使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却难以做到。有时还会因为不明儿童的成长规律做揠苗助长的事。
我曾试过爱每个孩子,但对行为恶劣的孩子却很难做到。我知道应该有面对和承受失败的勇气,但每次自己的信任落空时失望之感便会萦绕心头,要费很大的劲才能重新树立起信心。
所有这些,都是与理想教育相去甚远的东西。革除有悖于教育本身的东西也是我今后发展的方向。
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学习内容应该坚持“少而透”的原则。恰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做好。“少”是有了,“透”却不及。提交的作业总是停留在“合格”的档次上,每次学习多是“略知一二”,这和网师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有时想打破这个魔咒,却多因力有未逮不能实现。实际上,那只是推托之词罢了,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卓越的愿望,常常使懒。
有时候看着魏老师将内容进行框架解读和疏通的时候,艳羡不已。自己也尝试去做,在分主题批注《给教师的建议》和《静悄悄的革命》时,找到了一点感觉,但学习心理学时又糊涂起来。最要命的是,学习常停留于“知道”,离“理解”却很远。自己的课堂上鲜有花朵绽放的时候。
不能使知识“活起来”是我当前最大的硬伤。我常想,如果不能使课堂有所改变,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我的阅读还有多少意义?不过是在外围溜圈罢了,难以抵达问题的核心处。
相比以前,今年最大的收获还是在网师学习。上半年我选修的几门功课中,用力最多的是《给教师的建议》。除了平时的阅读注意遵从讲师的要求认真批注以外,在最后作业时,恰值暑假,使我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对全书进行梳理。整整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一句句在电子版上重新进行批注。对《建议》中的核心观点,诸如“两套大纲”、“交集点”、“教育学循环”、“思维与思维课”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最终勉强过关。在得知作业通过的那一刻,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是不必说的,惭愧的是自己的小论文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苏氏的精髓并没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活起来”。
《静悄悄的革命》虽然是一本小书,但对我影响很大。我拿自己的教室与“润泽的教室”相比,才知道差距甚大。作业是通过了,但通往润泽教室的路还很长。虽然干老师说,不必担心知而不行,关键是能不能抵达问题的根本处。但毕竟要“开出一朵花来”才能证明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知易行难,我是深切感受到了。
研课对我而言收获很大。通过研课,自以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基本上能够把握。因为本学期的研课重点放在了预习题和教学板块的设计上,我对教材解读的弱势得以避免,基于讲师的深刻解读,能够较容易的完成后面的设计,所以在参加的几次研课中均能顺利通过。但自己深知,对教学框架的精髓并未得其真谛。尤其是教学板块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虽然,按要求本学期的研课是可以过关的,但我已下定决心,来年的研课要更认真地参加,确确实实做个课堂教学的明白人。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心理学、西哲、教育学的研读,正在进行中。虽然愚笨,但有诚心,努力通过每门功课。
除了网师规定的教材,今年主要读了《童话人格》、《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爱的艺术》、《动机与人格》、《名作细读》和部分童书。阅读越觉得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但多有相通之处。“童话人格”正是对心理学上上的各类情结的例解,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是“自由与纪律”的另一种解释。正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在阅读的过程中,原本模糊混乱的杂乱镜像变得逐渐清晰了。
在教室里,虽然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唤醒知识的伟大魅力,但教学中我已经能够注意从字源上对生字进行教学。除了查阅汉典,教学前我习惯于在《汉字密码》上找一找有没有对所教字的解释,努力让学生将所学字的音形意结合起来。
我深知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处于“灵敏的寂静”中,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让每位学生带着准备进入课堂。所以,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做出榜样,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因为下半年是刚接的一个三年级班,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尊重别人的回答,课堂上基本上不见了因为同学回答错误而发出的带有嘲讽意味的笑声。
三年级的内容较为简单,除了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以外,自已有意识的在课堂上用有一定思维深度和长度的“大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看着学生由蹙眉静思到豁然开朗就会觉得——上课挺好!
一年中,和学生共读了五本书,学生自己读的倒是不少。新接的三年级学生原先没有读书的习惯,家长也不怎么认同,通过开家长会和开设阅读课,全班45位同学,有近40位同学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
虽然学习了心理学,自己也看了几本诸如《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之类的书,但对学生的心理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明朗。很多时候我不能清晰知道学生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成了今天的样子。不能对症,药便无效。班上有好几个问题学生让我深感忧虑。殿青(学生名)的妈妈不在身边,这个孩子有严重的自闭心理,一来到学校就不敢说话,行动迟缓,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进行阅读和书写,走路都又轻又慢。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能做的仅有柔声细语,生怕让他脆弱的内心再添恐惧,却无力做得更多。小君记忆极差,一句不足十个字的句子,说什么也记不住。三年级了,识字还是大困难,文中的生字记了又忘,用字源法帮她识记依然效果不明显。半年过去了,生字记住的就那么几十个。每每想到这几个孩子,我就有“黔驴技穷”的感觉。究竟怎样在“自由与纪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我至今仍不得解。
每级的学生都有学习困难的,今年尤甚。像小君、殿青这样的学生班上有七八个。怎样让他们达到学习要求的底线成了我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往往是预习别的同学都已经完成了,他们才刚刚开始,上课就像听天书。“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进步”,多么诱人的境界啊,于我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回望2010,很不精彩。我没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出一朵花来,没能让陷入困境的孩子真正有效地摆脱困境,没能将所学的网师课程透彻地理解。独面自己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惨淡的自我。就像一个站在岸上学游泳的人,与水有隔,自然难悟游泳的真谛。
干老师说,只有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生命的叙事,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我对自己一年来的表现是颇不满意的,写来便有几分消沉之感了。但我并不消极。以笔为刀,一点点剖开自己,且为今后的生命能现出光彩来。2011,我的生命叙事会更精彩。
2011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