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师年度叙事精选(4)】敬事而信——水中文字年度叙事

(2011-01-27 09:50:12)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敬事而信——水中文字年度叙事

提交人:水中文字

邮箱:765096911@qq.com

主题贴:http://bbs.eduol.cn/post_112_323790_1.html

 

要写总结了,脑子里不知怎么最先想到了《论语今读》这本书。将它从书橱找出,再度翻开,一股熟悉的气味扑面而来。随着书翻开的,还有那一大段特殊的记忆……打开书,无意间看到了四个字:“敬事而信”,一下子想到了某一期班会主题,也一下子想到了2010年的许多事情。对照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似乎很多地方都受有这四个字的影响。于是,取此为题。

找出2010年的所有文字,回顾了2010年点点滴滴的生活。最后过滤出的,是这样几个关键词:《论语》,赛课,半个讲师,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调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比如教学、日记的写作,等等,大小程度不一,但都在2010的内容里。

从关键词说起吧。

1.《论语》

拿起《论语今读》这本书,很自然地就能感觉到一种温度,自字面传递而来。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对我的影响,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

早就读过《论语》。但先前的阅读都是浮光掠影式的:认识每一个字,却并未真正懂得话语的意思。真正的研读是从2010年五月下旬开始的。随着网师论语课程的进展,我也开始了正式的《论语》学习之路。五月六月七月,一直持续到八月份,暑假当中,甚至其后,整整四五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论语。

干老师的授课方式十分特别,他每次都是提纲挈领式地让我们从关键字入手,或者从孔子的教育学诗学乐学等基本观点入手,去分析论语的每一个章节字句。开始我有些不习惯:查找这些字词,分析它们貌似相同的含义,有什么意思呢?但后来,在一次次地查找、辨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每个字句弄明白了。而且,一次又一次地过滤、对比,反而加深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整个过程,像农民整地一样,一遍又一遍,最终,将所有的石头瓦块,甚至每个土疙瘩,都整成了细碎的小颗粒。这样打碎之后再融合,再来理解孔子的政治学教育学诗学甚至孔门弟子的性格脾气,就容易得多了。

回想那些学习论语的日子,真是痛苦与快乐并存。记得有个周末,为了整理孔子的政治学,我将论语全文打印下来,从第一篇第一章开始,逐字逐句品读,发现与政治学有关的字句,就抄写在笔记本上,同时写下自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这样全部整理完,竟然就过了大半天。老公带孩子从老家回来,我拿着记了六七页的笔记本给他们看。当时那种骄傲和愉悦,是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的。

还有一次是参加孔门弟子的研讨。在研讨之前,我是将每个人的言行都搜索到一起,然后作了注解和批注的,同时按讲师的要求对每一个孔门弟子进行了概括性的评价。自以为预习的还算用功,参加研讨之初也很有成就感。但课一开始,干老师发出那句“先进”“后进”的论语全文,竟然一下子把我弄蒙了:什么先进后进的?与孔门弟子有关?然后讲师的进程一直以“先进”“后进”为线索,听到最后我才弄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次授课,给了我相当大的打击:原本自信预习得非常好的一节内容,怎么会似懂非懂呢?是不是自己的水平太差了?

第二天正值周六,魏老师发来了“网师班会(22):漫谈研究中心的管理文化”,读过之后,我意识到了要“点亮自己”,要用网师的精神,来点亮我自己。论语学得不好、授课时跟不上,不能理解讲师的话语,肯定是事先下的功夫不够。还有哪些东西是自己没有想过的?哪些资料还没有看过?打开网师发来的资料包,一一细读;将干老师关于论语解读的每一篇文章,都下载下来,一一细读。读过之后,我才发现之所以不懂“先进”与“后进”,是因为事先没看那份关于孔子学生的资料。还有孔子的传记,我读得其实也不透彻。讲师发来的资料都不能细读,哪里能跟得上授课的进程呢?自此之后,对论语的学习更多出了一份敬畏来。

当然,很多幸福和快乐的时光也是源于论语。学习到了后期,自己对论语已经相当熟稔了。越是熟悉,越是喜欢。记得暑假的某个午后,我和女儿一起呆在她的空调小房间里,躺着给她讲颜回的故事,讲得自己心花怒放,女儿也听得入了迷,非要找论语原文来看一看;还有那个朽木不可雕的宰我,同样让我们母女哈哈大笑了一番。

因为同读论语,我们一起在网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因为共背论语,我们母女俩整整比了一个暑假;因为天天念叨论语,我们晚上散步也在谈论其中的章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与论语有关。

当我一次次在家人面前提到孔子、说起论语时,它其实已经活在了我心里。

授课之后,讲师布置了作业:用论语的思想来解读《大学》,分析《大学》对《论语》的发扬与遮蔽。这个作业很有诱惑力,我当即找到家里的《四书》,翻开其中《大学》部分,细读了一遍。一遍之下,是很难解读透这个题目的,干脆就将《大学》放在床头,没事看一看,或许总是能读透的。整个暑假,在读论语之余,将《大学》也看了不知多少遍。

迟迟没有做作业。总感觉没有将论语读透,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于是就读之再读,一直拖到了开学后。开学后,我很快接到了参加讲课比赛的通知,论语作业就这样暂时放下了。直到十月份,参加完了省里的讲课比赛,也到了提交作业的最后期限。交还是不交?不交,也有借口,参加讲课比赛了嘛。但是如果不交作业,我那些与论语相伴的日子,拿什么来证明?我对这门课程的虔诚,又怎能表现出一二来?无论如何,要提交一份作业,即使应付,也要为自己争得一次补交的机会,而不能让这门课程留下空白。于是,再次阅读授课记录,再次翻开《大学》,我完成写了论语作业,按时提交给了讲师。

再回头看看,依然深深地喜欢这门课程,看着翻得快要散页的《论语今读》,仍是爱不释手。

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认识了孔子,靠近了几千年前有血有肉的他。了解了他的一生,明白了他的思想,以及他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这门课程的学习,也让我认识了干老师。在我们眼里,干老师是才气逼人的,可他做起讲师来,竟然也如此地纯粹而执着。论语中一个字,他能为我们解读出大段大段的文章。每一个纲目条缕,他都带领我们做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现在看来,他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诠释“敬”“信”“勇”这些伟大的字眼,诠释一种儒家精神。

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孔子和干老师都是如此。其实网师也是如此。

这样看来,无论是怎样微小的生命,都要活出自己来。要勇敢地担当,完成自己的那一份使命。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活出最好的自己。用新教育的话说,就是——要“开出一朵花来”。

《论语》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2.赛课

参加省里的讲课比赛,这是我前几年想也没想过的事情。

首先是因为这样的机会不易取得,像我这等不问世事的人,除非馅饼掉到头上,否则我是不会去争取的。不去争取,又怎么会让你去参加讲课比赛?其次是因为不太愿意参加讲课比赛。太折磨人了!要三番五次地讲,三番五次地找人听,还要三番五次地改课件、试镜,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你讲课好,为什么非要参加讲课比赛?

所以,教了近二十年学,我基本没有参加过此类比赛。

事情始于去年。市里举行两年一次的数学讲课比赛。有朋友劝我:你为什么不报名参加?课上得并不差,又有思想有经验,为什么不把自己展示出来?再不参加,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去年,我已经三十六岁。听完朋友这番话,我悚然一惊:自己已经步入中年了吗?再不参加,此生就没有展示自己课堂的机会了?我曾经那么热爱数学课堂,曾经在自己的教室内,对数学课堂生发出那么多思考,为什么不将这一切呈现出来,让大家看看呢?思虑再三,决定参加讲课比赛,试一试自己,在课堂教学这个领域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那一次,在市讲课比赛中,我成绩不错。今年九月份,市里再次选拔人才,要推选到省里参加比赛。三十七岁了,我还行吗?还能到省里参加讲课比赛吗?那些选手,大多应该是年轻亮丽的。最起码,年龄应该在三十五岁之前。况且,我的长相也并不出众。也就是说,从外观上看,无论年龄还是长相,我都已经不占优势。还能参加比赛吗?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分明是占优势的:我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课堂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积淀,为什么不能参加比赛呢?课堂比的是智慧与灵气,我倒偏偏想亮亮自己,看看自身的水平究竟如何。

就这样,九月份我参加了市里的选手PK大赛,接着被推选到省参加讲课比赛。

这样的机会相当难得。对普通教师来说,一生几乎只有一次。我因此而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因为年龄不占优势,表演艺术上不占优势,领导对我也放心不下,告诉我要做好心理准备,说极有可能会遭遇失败。

去还是不去?去省里参赛,当然挑战了自己,但如果得不到认可,反而会是对自身的一次严重打击;不去呢?最起码能保全自身,且不用受这一个多月的折磨。参加?还是放弃?最终,我还是决定参赛。因为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我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拿证件,只是想证明和试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这些年,究竟走到了什么程度,离省级比赛课的标准还有多远。再说,也真的想走上那个舞台,看一下自己没有看过的景色,经历一番人生难得有的体验。如果这样的话,成与败的结果就并不重要了。

决定参加,便开始准备。

前前后后准备了大约一个月时间。其间,有团队参加评课、提议修改,但最重要的意见还是需要自己拿。某个环节究竟如何安排,如何一点点铺展,还是需要我自己去把握。

设计课倒并不难。对我来说,更难的是克服语言的弱点。我的语言平静、自然,但缺乏吸引力,或者说还不能营造一个场,很快将学生吸引过来。这样的表现力,参加比赛是不占优势的。怎样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增加一点语言的魅力呢?那些日子,我看了无数个名师课堂实录,听了一遍又一遍自己的上课录音,反复地琢磨、揣测,想寻求一个突破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没有情感。或者说情感过于内敛,不能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不能感染和带动学生参加到课堂中来。

知道了问题所在,就找到了着力点。从那之后,我反复琢磨每一句话,考虑每一个问题的提法,甚至每一个评价语,都充分考虑到位。再试讲,课堂就有了很大改观,后来上课的效果越来越好。最后,站在省比赛课的讲台上,我从容而自然地将课上了下来,博得了台下的一片掌声。

因为成绩优秀、名次靠前,我又一次被选拔,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讲课比赛。仍是三十七岁不占优势的年龄,仍是个子小巧并不夺人的外貌,但我仍然取得了成功。站在那个讲台上,我向所有听课的老师展示了山东人的风格与智慧。

至此,赛课历程结束,我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自己的教室内。

这一场比赛,让我改变了许多。

至少,我不再对比赛课怀有偏见。以前总认为比赛就是大家导演个人登台的一场戏剧,等自己真正走进比赛课的圈子,才发现讲课比赛和体育竞技比赛一样,都是一种实力和智慧的较量,是对个人能力和智慧的考验。也就是说,比赛课其实是将一位教师放在了极高的平台上,让他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讲台,永远是一架天平,它能称出任何一位教师的份量。无论什么样的讲台都不例外。

再回到教室,我能以更高的目光来看待课堂,也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这一季,我向世人开出了一朵花来,也为自己开出了一朵花来。

 

3.半个讲师

“半个讲师”的故事说来话长。

最初是在2009年春节前后,杨超联系我,让我和小院一起主持下学期《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的课程学习。我一方面感到被信任,另一方面感到惶恐。因为深知自己没有做讲师的功底,也缺乏讲师的精神。但是,又不能推辞,这是一份义务和责任。面对网师数学老师奇缺的情况下,我和小院算是积极的参与者,且《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书极适应小学老师研读。研究中心应该是让我们共同学习与研讨吧,我这样揣测着。

就这样,承接下讲师的虚名,自己开始认真读这本书。但对于如何做讲师,如何组织研讨,却没有一点经验。说到底,也是缺乏驾驭整本书的能力和意识。而同时,小院的表现比我好很多,他积极地阅读全书,并进行了框架设计,组织好了研讨主要流程。顺势,我就一点讲师的责任也不用负了。

不负归不负,内心的愧疚还在与日俱增。不能做讲师,就做个好班长吧。于是每次研讨,我都能比平时认真几倍。对这本书,也反反复复阅读,争取达到讲师的理解水平。自己感觉对这门课程学习得不错。没有当成讲师,但做了一次好学员。

为这件事,写了篇文章,叫“从讲师到学员”,留作纪念。

 

参加完省赛课之后,十一月份小院又安排我主持一次数学研课(此时,他的身份已变,大抵是因为讲师一事)。研课,就是研讨数学课堂?这恰恰是我的强项。站了近二十年小学数学的讲台,别的本事没有,就是对课堂感兴趣。不是刚刚参加完比赛吗?那一节课是最好的研课素材,我曾经非常深入地研究过它,拿出来与网师人共研一下,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但小院对我说的,远没有这么简单。他反复提醒我,要全力以赴。主持一次研课,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拿出最好的自己来——我仿佛又看到了他主持《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时狠巴巴的样子。

这种态度多少影响到了我。上一次连半个讲师都没有做好,这次争取做好半个讲师:在小院的协助下,主持好这次研课。于是,抽一个周末,组织好手头所有的素材,将有用的发给了小院,让他过目;又抽一个周末,借助学员提交的预习作业,准备好了研课流程,再发给小院审批——我整整准备了一天的资料,可发到小院那儿,他三下五除二地给我来个大否定,几乎全打乱了我的思路。这就意味着,我需要重新准备一份详细的研课流程。

不得不再花费一天的时间另作准备。原来,讲师是这样炼成的。

到了研课的那天晚上,胡乱吃了点饭,就将电脑早早打开,将所有材料(包括文档和演示文稿)一一打开,准备研课过程中随时粘贴用。免得我半天发不出话来,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当时是有些紧张的,等着小院先出来,帮我打个场。可眼看时间到了,他却偏偏不出来。我仿佛又看见了屏幕背后,他那双盯着我的眼睛。出场!你是今晚的主持。这其实是一种无言的责任和命令。他没有说,我还是出来了。

问好。宣布提交作业的学员。然后抛出第一个问题——总算喘了一口气,我等着看别人贴出的结果。可比刚才更尴尬的是,问题没有人回答。总不能自问自答吧,我那个急啊,瞪着眼看屏幕,期待着它跳出新消息。这个时候,才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做讲师的心情。那种期待与恨铁不成钢,简直和在自己教室里一样。

终于来了第一个解答,接着来了第二个、第三个……这时候,小院也出来了,场面有了缓合。

随着研讨的深入进行,我的时间观念没有了。大家的七嘴八舌也让我眼花缭乱,根本来不及看其他的对话框。等我终于看到小院给我的提示信息后,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就这样,一边紧张地冒汗,一边着急得不知所措,终于支撑到了下课的时候。还好,有小院掌舵,研课进展基本顺利,我个人认为效果良好。

虽然只是一次研课,虽然参与的学员并不很多,但我,还是受到了锻炼和启发。备课、研课、主持、整理记录,这一系列过程中,我明晰了数学课堂的重要概念,也比较理性地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基本结构。

认真做事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自己。这就是我半个讲师的经历。

 

4.教育学心理学

 

之所以将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是因为在2010的词典里,它们并列着。

这学期,我选修了教育学课程,也选修了心理学课程。选课之初,实在是觉得讲师足够好,课程足够质量,想让自己多学一点,多跟进一步,才贪图了这么多的。

但真正跟学下来,发觉有点囫囵吞枣。看起来并不多的书目,牵扯到的其实是一系列课程。特别是干老师主讲的心理学,他总是习惯在一本书后面联系到许多本书。这样一来,虽然学习的是一门课程,实际上是打通了所有之前学过的心理学知识。

综合,是较高层次上的。如果自己跟不上讲师的进度,达不到综合的程度,学习起来就要费劲些。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包括系列活动:预习,参加研讨,看研讨记录;再预习、研讨、看记录。课程安排得紧,一个星期内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研课各一次,真有些应接不暇。按实际的精力而论,要想将这些课程个个都学精学透,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还有工作,每天都要上大量的课,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然后,才是自己的网师学习。

这样看来,选课就有点贪多。或者说,课程安排有些密集。其实有些课程,是适宜慢慢研读的,并非要在一两个月之内就解决掉它。

网师“少而透”的原则,非常有道理。下学期选课,要量力而行。

 

但即使这样,还是要感谢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优秀讲师。

心理学难度系数大,我学得囫囵吞枣;教育学容易懂,收获颇丰。特别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因为08年推荐过,我早期进行了详细阅读,现在再来研讨,读起来感觉十分从容。对其中的“浪漫”、“精确”与“综合”,平时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一次学习,基本能驾轻就熟了。《教育人类学》属于同一种情况,其中的“教育气氛”我们早期细读过,再回头来读,熟悉得很。

书是要反复读的。反复读下来,才能慢慢体会透书中的意味。

心理学学习可能缺少的就是这一点。

 

5.工作调整

2010年岁末,我的工作有了调整。

原来教一个班的数学,兼学校教科室主任,已经干了若干年。今年下半年,学校重新作了调整。我们几个主任被提拔为副校长。

其实管的还是那些事,只不过身份变了,角色变了。

想到了孔子的“担当”。既然我身兼此使命,就要担当这一角色,努力做好它。

也算2010年的大事,一记。

 

 

回看整个2010,无论是教室里的教学,还是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课,还是网师的学习,我基本都做到了“敬事而信”。敬畏,相信,然后努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这一年,是十分丰富的一年,是充满挑战性的一年,也算是辉煌的一年。

这一年,通过阅读,我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我”,以及自我的特质和能力;

这一年,我认真而踏实地走过,收获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奖励;

这一年,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是对网师。没有尽自己的全力去做事,没有十分投入地去学习。面对讲师的认真与投入,仍然感觉惭愧。

幸好,还有未来。未来的网师之路,我会慎重、扎实,读透每一本书,参加好每一次学习。不愧对网师无私的付出与信任。

 

 

2010大事记:

1月,读《中国哲学简史》;

2月,完成《中国哲学简史》作业,6800字,成绩为合格;

3月,读《儿童怎样学习数学》,开始这门课程的研讨学习;准备市高效教学研讨会公开课《分数的意义》;

4月,继续《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研讨学习;参加市高效教学研讨会,执教公开课《分数的意义》;参加南京第十届《现代与经典》研讨会;参加市教研员培训会;

5月,继续《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研讨学习;开始《论语》学习;读书《阿宽从教记》;

6月,从各个角度研读《论语》(教育学、政治学等等);完成《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作业,字数2700,成绩为优秀;

7月,背《论语》,看《动机与人格》、《发生认识论原理》;

8月,读《教育人类学》;去北京和上海旅行,看世博会;整理上半年个人档案;

9月,读《数学史海泛舟》,做预习作业;备课《用数对确定位置》,在县研讨会上公开课;参加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活动,在沂河实验学校上课《用数对确定位置》;

10月,完成《论语》作业,近3000字,成绩未知;备课、试讲,参加省讲课比赛;

11月,去沂南送课,在沂南双语学校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讲课比赛,在安徽合肥上了两次《用数对确定位置》,获一等奖;整理实录及反思;

12月,参与心理学研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参与教育学研讨:《教育的目的》;参与数学研课,并主持第四次数学研课,完成研课资料一万余字;在县新教师培训会上做讲座,题目是《在平凡中演绎精彩》;个人工作调整,告别教科室,开始任附小副校长一职。

 

 

201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