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班会(46)】2011,快一些,慢一些
(2011-01-08 13:00: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网师班会 |
2011,快一些,慢一些
——网师一周观察(46)
(2011年1月2日-8日)
文/魏智渊
已经有两周没有真正地写过周六版了。
这三周中,醉了一次,病了一次,而周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又总让人觉得无话可说,只渴望能够伴着清水、面包与书籍静静地生活。
时间,就在这种颓废中悄然地迈进2011。已经过去的2010,现在无暇也无力书写,只留下了一组关键词:网师、跑步者、《给教师的建议》、桥西年会、罕台、两个人的中学、《人间词话》、西方哲学史、微博。
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被书写,然后形成所谓的“本质”,我是谁?或许就在这一年一年的书写中吧?
当然,别人眼中的我未必就是这样了。研究中心帅哥兼才子,西门家的小醉,也给我画了一幅素描:
爱码字、爱读书
爱哲学,也爱大话西游
风衣男、扫地僧,更爱
九块九的二锅头
我不是网师教务长
我经常在女儿推门的时候掐灭烟头
我是铁皮鼓
看门小老头
不得不承认,除了最长的那个句子严重失实,有诽谤同事的嫌疑外,整首诗还是颇为神似的。
1
这段时间,我的精力,都被两门颇有压力的课程牵扯住了:二年级的教育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以及《苏菲的世界》。
两年前,《教育人类学》前两章我还是读不太懂的。哲学史更惨,《哲学史教程》读不懂,就连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读得朦朦胧胧。(我认为这两本哲学史,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应该读得下来的)
讲师的经历,给了我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我经常会利用微博写下对啃读本身的点滴感受: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定一个人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应对专业问题的,其实是真正地在它的生命中发挥作用的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少数原则。
哲学与教育学学习的意义是,发现它,修正它(包括必要时的颠覆),维护它。
这显然不是一个词语问题。
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态:确实读懂了,进入到了与作者的对话之中,那一段时间,心灵是光明的。可是,合上书,过一段时间,那种状态就隐退了,有时候甚至记不得自己读过的内容。
或许,这是阅读所必经的不稳定状态,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关阅读才能逐渐使之稳定。
真正的理解意味着,所理解的事物在心灵中是鲜活的。鲜活是指:它是一个结构化的有机的整体;它处于运动(运用)之中;它被默会地、整体地、直观地把握。
还表现在,当你向别人描述时,可以换用不同的语言,运用不同的方式灵活地描述这同一个事物。
对所要教授的知识应如是掌握。
哲学学习,不要轻易说不懂。 读一个哲学家,或某个时代,你可以:
反复读相关部分;
找来另外的哲学作品读相关论述;
百度哲学家或时代的历史资料、风俗人情、主要名词; 看相关的电影或记录片;
……
哪怕你像我一样弱智,也可以将一本真正好的哲学史读下来的。
昨晚才恍然大悟,读过或读过片断的许多东西借着《教育人类学》朦胧地连成一片:康德哲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存哲学》)、西美尔《哲学的主要问题》、马丁·布伯《我与你》、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生命哲学、存在哲学、生存哲学,这些是德国哲学盘根错节的一个领域。
微博是生活与思考的速写本,我经常在微博中喃喃自语,我知道别人未必听得懂,也不是讲给别人的,但是那些有相似经历的学员,则一定能够明白。
这两门课程,给学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经常会在微博中看到学员的哀叹,并且,哀叹的往往还是优秀学员,许多下力甚少的学员,连叹息也发不出了。
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还是从数位学员的微博里,看到了啃读获得突破时带来的欣喜:
读完昨晚的授课记录,今天再来读,感觉就有些“通”了。很奇怪,同样是这些文字,为什么昨天读起来连成一片,今天就可以慢慢分解开来,开始变得清晰了呢?(水心云影)
当然,更多的时候读到的是“痛苦”。
阅读就是这样。先是觉得痛苦,觉得无处下手,觉得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合起来,无法给予它们以结构与形式。但反复地阅读,查找资料,听课,回读授课记录……渐渐地,会发现曾经毫不相干的东西慢慢地建立起了某种联系,被结构化了,活起来了,有了朦胧的轮廓,而轮廓又在进一步的阅读中逐渐清晰起来。接着,发现这一本书与另一本书的联系,发现书籍与生命的联系,与教室的联系,与当下生活的联系。
我又想起了里尔克的那句话:“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这句话适合于阅读,也适合于生活。如果寄希望于讲师的讲,必定一无所得。因为讲师的授课,是建立在独力钻研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人寂寞中默默的跋涉,如何会有那某一刻的豁然开朗呢?
我相信,有些学员已经被打败。网师的残酷或许在于,当你被打败,没人安慰你同情你,那些没被打败或决定不被打败的学员,将会经过你倒下的地方,继续前进。
这种阅读的意义在哪里?不在于数量,也不在于当下有用,而在于阅读本身。你去迎接一场挑战,征服一本书,这与一位元帅攻城略地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或许还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征服本身所带来的信念、勇气以及经验。当你经历了真正严肃的学习,你才知道应该指导学生如何严肃地学习。
所以,我写过另一则微博:
忽然觉得,这个时代,无论研究还是学习,都充满了喧嚣与轻佻。
那种扎扎实实的诚恳的研究与学习到哪里去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我们还有这份虔诚与耐心么?
一方面是主体的丧失,无根地随时代的泡沫而漂浮,一方面又将主体挂在嘴上,作为杜绝批评以及自省的盾牌。
2
这种严肃,就是一种以自由为目的的纪律。
最近网师的大事,就是选课和提交年度叙事。选课我专门写过指南,我想再略说几句年度叙事。
先说态度问题。
在网师里,没有无缘无故的形式主义的作业。不提交年度叙事,将会被网师除名。因为网师在设计之初,就是将每一个学员的专业发展,视为生命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叙事的意义,就是希望学员有充分的叙事自觉,通过年复一年的梳理和改进,逐渐走向专业化的深处。一个对此有充分自觉的学员,一定会意识到年度叙事的重要性。
再说能力问题。
年度叙事不只是流水帐,同时也是一种训练。(以后,专业的现象学描述,将会成为网师学员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叙事,要求有一种越来越清晰专业的眼光,能够将一年来许许多多貌似孤立的事件与经历中内在的联系揭示出来,然后抓住它的结构,书写成一个真实而又波澜起伏的故事。所以,要努力地抓住每一年的机会,自觉地进行叙事训练。
一句话,严肃以待。
网师的严肃,是体现于方方面面的。
有学员问能不能旁听没选修的课程,我的回答是不能。并且,2011年起,并于选修的管理会进一步加强,留下不良学习记录的学员,会越来越觉得寸步难行。为什么?难道想多听课多学点东西不应该受到鼓励反而被限制?
我在微博中是这样回复的:
网师为什么不允许旁听?
旁听是一种轻率的不负责任的对知识的旁观态度,这与网师要求热情卷入的学习观是相悖的。
不允许旁听,既是培养一种对学习的严谨、认真、负责,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破坏初次接触新知识的新鲜、完整、纯粹。
但是课程过关后就可以旁听,以不断地加深理解。
与知识的初次接触是非常慎重的,但许多人容易忽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接触,要怀着热情与惊异,有充分的沉浸(浪漫),谨防过早地接触结论。
从浪漫走向精确,要有足够的清晰与准确,谨防错误结论形成前见。
综合阶段要有恰当而深入的运用,谨防陷入低品质循环。
这种严肃,其实从加入网师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网师并没有专门的“客服人员”,为了解决教务上的诸多杂事并节约精力,必须高度程序化。高度程序化要求想要加入网师的网友以及学员有足够的细致。从申请表的填写到递交,从作业的排版到邮件及附件命名,都应该严谨。
我最苦恼的是遇到这样的人,他的申请或作业被一次次地打回,又一次次地犯低级错误,并且还一脸无辜。有时候甚至因为我的耐心而感觉愉快,仿佛这样才有人情味。这经常让我陷入两难,这样反复的折腾,不如我直接动手帮他修改更节约时间,但是今天帮他修改了,下次呢?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多时间就是这样白白流逝掉的。细节的严谨,是许多人意识不到的。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位非教师学员孙宏春。网师的许多组长(包含讲师),要学会规范地整理授课记录,都要经历多次反复。但他只代为整理了一次,就几乎完全地达到了合格标准,可以直接转成PDF文件发送(他为此还专门练习了转PDF的方法),这让我很惊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素养。毕竟,整理记录只是一种对已有记录的模仿,只要细致严谨,完全可以一次达到要求,但鲜有人达到要求,值得深思。
3
网师里,不谐和的音符一直存在。
我相信,这些音符会伴随网师始终。网师的管理,无非是不断地淘洗这些音符,使整个旋律更为优美深沉。
2011年上半年,将会经历网师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淘洗(预计将淘汰数百学员,在四月中旬完成)。这次淘汰的对象将是:
(1)持续一学期未提交作业的学员;
(2)去年和今年均未提交年度阅读史作业的学员;
(3)网名中夹杂英文、数字以及其他非汉字符号的学员;
(4)其他不符合网师要求的学员。
不谐和音符不止这些,一名叫守城卒的网师学员,私自将网师的课程资料上传至资源网站以换取积分,这严重地违背了网师的精神。该学员已经被踢出授课群,永久性地不允许加入网师(个人资料会被存档备份)。之后,又发生了一起河南新乡原阳县的网友,将毛虫与蝴蝶重要资料上传到百度文库的事件(因为与网师无关,我未追究,文档已经被删除)。
一年多以来,这些资料除了凝聚了讲师们的心血,还有百名左右的学员参与了资料的输入整理工作。所以提醒大家注意,轻率地外泄网师资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这里不是指作业中的运用,或收藏一些公开发布的资料,大家勿担心。)
网师的定位是明确的,以后永远不会追求学员数量,而是会走品质发展的道路。聚集真正的学习者,尺码相同,是要一年一年加以检验的。
并且,从2011年开始,网师将尝试实行“等级”制度。我们将设立一个可以不断攀升的台阶(例如,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生”)。学员可以通过不断地挑战课程以及为网师做义工获得积分,赢得更高的称号,类似游戏中的“打关”。其实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游戏,我们不过尝试确立一种尺度,让游戏变得更好玩。等级越高,规则越宽松,越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具体支持(例如公益支持、免费研修机会等)。这些等级用什么来命名?还没想好,希望大家踊跃提出意见建议。
2011年,网师仍然在冬季。但纵然如此,我们仍将坚信,网师,以及所有尺码相同的学员,将获得很大的发展。
博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印象深刻:
在与时间关系上最伟大的品质是忍耐。它不同于单纯的无动于衷,而是一种能力,放弃擅自超前的作法而与那些应按自身规律发展的事物保持步调一致的能力。我们也可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来表示:在与时间步调一致中生活。
2011年,我希望自己,也希望所有尺码相同的人,快一些,慢一些,努力地寻找生命的节奏,沉入时间深处,活出存在的深度。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