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期:当教育遭遇“连城诀”

(2011-01-08 15:30:12)
标签:

教育

分类: 综合评论

第十期:当教育遭遇“连城诀”

1

金庸的《连城诀》是一部重要的小说,但是,不喜欢这部小说的人非常多,它并没有赢得应有的赞誉,为何?

因为它比金庸所有其他小说,都更逼近人的“真相”。

文学是逼迫真相的一种方式,但是大多数读者,一方面渴望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各种途径认清真相,包括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却又惧怕遭遇真相,惧怕遭遇真实的自我,而希望藉由童话式的作品获得抚慰。在童话里,永远都有巫婆,但重要的是“巫婆一定得死”,王子和公主一定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虽然有魔教、白陀山、黑木崖……但是,当这一切被植入正邪对立之中,并有“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永恒原则加以确保,那么读者便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金庸的小说,不被誉为成人的神话么?

但是《连城诀》不是童话,是神话,是寓言。

在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斗争,只有一片尔虞我诈的黑暗世界,仿佛众神死亡之后的荒原。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是以宝藏为轴心的人性的黑暗世界。唯一勉强称得上正邪斗争的,是以“流水落花”为代表的武侠泰斗们与血刀老祖之间的斗争。但在这种所谓的正邪斗争中,所谓的正派人物,最终也被撕开了伪善的面目,人性之恶被激发出来。于是,“巫婆”(血刀老祖)虽然最终死了,但“王子和公主”(中原武林的代表)却也露出了巫婆的面目。

小说的男主人公狄云,是一个线索人物。从本质上讲,他并不在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之中,而是在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之外。金庸是借他那双纯朴的眼睛,来观察那个污浊的世界,以及污浊世界中的阴暗人性。

2

《连城诀》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还能相信谁?

父亲可以欺骗和利用女儿,师父可以欺骗和利用徒弟,同门相残,朋友反目,情人相疑,信的最后堡垒被统统突破了,“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情痴丁典终于和狄云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但这信任是如何建成的?阴暗牢狱中数年如一日的毒打还不能建立信任,一直到狄云“死去已久”,丁典确信只有自己能够救活时,才敢相信狄云并非知府凌退思派来的奸细。

金庸的残酷之处以及出色之处在于,他不断地把人逼入绝境,不断地扯掉蒙在人身上的那些面纱,不断地挤碎那些假面具,毫不留情地试图挤出人的本质来!鹰爪铁枪门掌门花铁干,向来以侠义自居,是江南武林的领军人物。但在藏边雪谷与血刀老祖的战役中,眼看着结拜兄弟们一个一个地惨死或伤残,防线终于彻底崩溃,由一代大侠堕落为极为卑劣的小人。

纯朴的狄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恶梦般的世界。

万震山计杀师兄(其实没杀死)之后,将尸体藏匿于空心墙中,自此便落下了“离魂症”,每天深更半夜起来“砌墙”,让人不由地想起莎士比亚《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唆使丈夫杀害国王邓肯之后在睡梦中擦手(试图擦去手上的“血迹”)的情形。

万震山的“离魂”,几乎是全书中的一个隐喻。在这个“他人即地狱”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会一方面陷入胜利者的神经质的得意中,另一方面陷入随时有可能被袭击成为牺牲品的无处不在的恐惧之中。

如果没有连城诀,没有宝藏,这个世界甚至是田园的,诗意的,但连城诀仿佛一把刀子,割开了生活表面的伪饰,让血淋淋的真相显现出来。

如果危机来临,我们还能相信谁?《连城诀》提出了这个问题,却并没有给出答案。

3

但是对于教育者而言,这个答案却无法回避。

表面上看来,教育中充满了“信”。诚信教育、赏识教育已经成为主流话语,充斥于学者论著、专家讲座以及教师论文之中,但是,真实的情况恐怕未必如此。当信成为主流话语,或许正是因为教育中乃至于整个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不要忘记,当大地震来临之际,丢下学生率先逃跑的老师,可能正是在讲台上大谈信任的老师。

不必讲大地震这样的生死抉择,纵然一个小小的职称评定,或者一笔小小的奖金,也会导致同事之间的尔虞我诈的争斗。为了分数,彼此防范,彼此算计,更是今天校园里时时上演的哑剧。

在一个价值沦丧的时代里,真正主宰校园的,必定是人人抢夺的“连城诀”——分数。连城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连城诀背后所关联的宝藏,分数也只是获取名利的线索,重要的是分数背后所关联的“宝藏”。对学校和老师来说,是权力、声誉、职称、奖金……,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是大学、工作、成功人生以及家族声望。“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赵恒的《励学篇》,正是对“连城诀”与“宝藏”之间关系的古典表达。

在这种情形下,人的价值被物化扭曲,人的尊严被维系于成功学尺度之中。信或者不信,不再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外在于人的东西:名声、财富、分数……因此,信任就成了交易。你必须成为好学生,才能获取我的信任,而我如果愿意付出信任,你就必须回报于我;信任因此就成了一种手段,一种随时可以收回的工具。许多老师将信任作为一种维持纪律,方便地控制学生的手段。那些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的表情的学生,往往会被视为不值得信任者而加以打击。

也就是说,在校园里弥漫的,是假信任。

4

教育必须以信任为前提。

如果没有母亲彻底的爱与信任,儿童将无法健康成长。因为信任能够筑就一个真正安全的空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这是儿童有能力和勇气探索外部世界以及构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开端。

同样地,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那么教室将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园,一个润泽的栖居之所,而会成为一个充满了恐惧的地方。分数、纪律将主宰一切,而在这里,将无法诞生出真正的信仰、价值以及对知识的追求。

许多老师尚不明白,信任不是交易,不能因为其落空而收回。因为学生的生命是自由的,你无法预测其后果。一个学生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你的信任落空,但你仍然必须保持信任。因为你信任,一切皆有可能,你不信任,一切皆无可能,教育者别无选择。

当然,我们所讲的信任,是针对人而言的,是相信任何生命都将获得极大的发展,无论它今天受到了何等扭曲阻碍,并不是说相信每一句谎言或具体的事件,那需要经验以及判断力。

但信任并不只针对学生,同时,或者说首先是针对自己的。当一个教师不信任自己,不相信自己的生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的时候,他就无法信任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力量抵御功利主义的洪流,抵御弥漫于职业生涯以及自己内心的恐惧。这时候,他就会听任胡萝卜和大棒的摆布,而不容易听到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的声音,有价值、有尊严的人的声音。

因此,信任自己,尤其是在遭遇职业困难以及职业倦怠的时候;信任学生,尤其是在面对反复无常的问题学生的时候;信任生命,尤其是在生命被功利主义扭曲的时候;信任存在本身,尤其是在存在本身遭遇虚无主义侵蚀的时候。

5

《连城诀》很像《罗生门》,展示的是一个绝望的世界,一个因为丧失了信任,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互为地狱的世界,这里面体现了金庸对于现代社会乃至于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洞察,带有相当程度的寓言性质。

一个失去了信任的社会,是一个可怕的无望的社会。

一座失去了信任的校园,是一个培养暴君与奴才的校园。

这样的世界,是一座坟墓,而狄云和水笙,是这座坟墓上插着的两朵小花。金庸大概觉得写得太黑暗了,所以添加了一个明亮的结尾,使之成为《连城诀》中最后的希望。

对于一个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的社会来讲,教育,其实就是最后的希望。只有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在一个个教师身上,在一个个孩子身上,努力地保存人类对未来,对彼此,最自身的最根本的信任,这个社会才能够更好地迎接各种未知的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准备好了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