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青年面临的残酷现实

(2011-03-10 07:21:42)
标签:

王平

北京

中华民族博物馆

农村文化

信息时报

分类: 杂文·评论

农村青年面临的残酷现实

——大部分人不上大学就得当民工

3月7日,全国政协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大学生毕业后蜗居城市,“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如果读的是中专或是高中的话,就会回到农村,“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她认为,中国文化的延伸,农民也是一种传承。(《信息时报》3月8日)

我不知道王平代表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也许为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也许是看到了农村娃安家城市的艰难,但是作为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村娃,我觉得有一点王平代表是没有考虑到的,那就是不上大学的农村娃是否就能呆在农村,传承农村文化,“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地生活?这个问题如果让任意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回答,我想答案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不能,不上大学的农村娃的生活更艰难,有很大一部分都得去当农民工,至少在我身边的情况是这样的。残酷的现实并不会因哪个人的几句多么美好的话就可以改变的,暂且不说王平代表的提议是否合理,在这里我只想说一下我所知道的农村的现实。

每个农村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

在农村,有这么一条宣传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人强制去执行,但是在农村所有的标语中这是落实的最好的一条。尽管现在上大学的费用很高,上完大学也并不一定就能“出人头地”,但每个农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不要再像他们这一辈一样累死累活在家种地挣不着钱,出去打工又不好要工资。对农村人来说,上大学是一条走出贫穷的路,除了这条还算公平的路,选择的余地真的不多。

回不去家乡是悲剧,回去了也是悲剧

王平代表说:“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了。”这是句大实话,上了大学的农村娃确实回不去了,大学上完了回去能干嘛,什么都干不了,所学的知识是改变不了家乡的贫穷的,就算你有那样的决心和理想,现实也往往提供不所需的条件,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好好上大学,毕业之后能够挣钱补给家里,再有本事的话兼济邻居,这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改变自己的家乡那得自己有足够的本领之后的事情。如果毕业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家乡的生活状况,那当然非常好,也是我们每个从农村出来的娃非常想看到的情况,但现实的情况是回去确实没有用武之地,回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也是悲剧。

 “上大学”和“当民工”农村娃的选择题

如上文所述,一个农村的青年可供他选择的路实在不多,不上大学基本就面临当民工,没有什么文化的只能当普通的劳力,上过高中或者技校的可能能当个技工,但不管怎么样都还是得在城里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最终也要面临在城市里买房的压力。农村人并不认为搬到城里住那就叫幸福,田间地头大山小树林农村的一点一滴都是我们深爱的,但是呆在农村你就得贫穷了这一代之后再贫穷下一代,没有方便的交通,没有良好的医疗,没有好的学校,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挣着极低的工钱还要面临很高的通货膨胀……田园牧歌是用来看的,变成生活的话其实并没有那么美。

被夹在城乡之间的农村青年一代

农村青年面临的状况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呆在农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不管你是否上过大学,都得外出挣钱,可外出挣钱也没有那么容易。城市化的突飞猛进迫使农村的青年也必须面对买房的压力,否则不说自己的生活环境怎么样,就连媳妇都不好找,可现在的房价这么高,靠打工什么时候能够买下一个安生之地。农村的青年被卡在了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回去面临一辈又一辈难以拜托的贫困,出来面临无尽的艰辛。

上不上大学是我们的自由,农村的娃也有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因此,鼓励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填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鸿沟才是这个社会应该去好好思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