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洪洞县境域宽广,人口众多,两厢峻岭巍峨,中部平畴沃野,南北汾河清澈,环顾满目葱翠,放眼一派生机,不愧为中原大地亿万子民的祖籍之地,不愧中华民族的根脉之源。
2012.9.22上午,我们终于来到数十年来朝思暮想,梦寐以祭的祖籍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
我们听讲解、寻圣迹、瞻古槐、上高香、祭先祖……心诚膜拜,肃穆庄严,宏愿尽释。然而,除了对祖籍的向往崇拜和对先人的躬身叩祭之外,更多的激荡我心潮波澜的是对洪武年洪洞县大规模移民的思考,和对中华民族新生的祈盼。
先祖的坎坷与兴盛、帝王的酷思与决策、皇朝的罪孽与功绩、民族的过去与未来——移民的是是与非非,长时间在我脑际萦怀。有诗赋为记——
(一)考洪洞移民
元末水旱蝗疫漫,
明初杀戮兵祸连;*
黄淮千里无人垦,
中原阖闾绝炊烟;
洪武移民皇意决,**
洪洞征迁史昭然;
空前绝后五十载,
斗转星移六百年。***
*元末中原一带,水旱蝗疫泛滥,田园荒芜,赤地千里;引发红巾军等起义者众,明初靖难之役,更使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口大减。
***《明史》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前后历五十年。移民接续时间之长及规模之大,六百年来至今无越。
洪武移民诏令颁,
洪洞迁丁史无前;
广济寺内钟声闷,
大槐树下肝肠断;*
背井离乡别故土,
撕心裂肺恸苍天;
凝眸长空鸦哀鸣,
远望坎途心凄然。**
*广济寺,位于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寺院宏大,殿宇巍峨,明朝洪武年始,官府在此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因而成为移民集聚之地,寺外的大槐树则成为浩大移民的历史标志。
**大槐树荫蔽冠天,汾河滩上的老鸹纷纷在树上筑巢为窝,好比棋布,甚为壮观。晚秋叶落,窝巢愈显。移民别离之际,不识时务的老鸹,亦旋空高吟,似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心情凄然。
(三)赞洪洞移民
洪武移民堪圣断,*
洪洞父老称风范;
抛家舍业有阵痛,
强国富黎利长远;
开荒拓土赋税增,
扩邑置庐人丁繁;
裔孙衍续遍神州,
社稷稳固忆斯年。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复苏,人丁繁衍,赋税大增,为巩固边防,安定社会奠定了基础。(四)访古槐问祖*
游旅接踵汾河畔,
裔孙寻祖槐树前;
谒碑稽文考史迹,**
上香留影还夙愿;
尧舜情怀一脉系,情愫 血缘
炎黄精神万代传;
古时遗存今尚在,
先魂九天可安然?
*古槐,即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汾河畔的寻根祭祖园内,是明初移民聚集之地的历史标志。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集资修建了移民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古大槐树处,雕梁画栋,精巧玲珑。亭中竖青石碑一座,碑阳刻有“古大槐树处”醒目隶书。碑背刻文,简述移民事略,供人稽考瞻拜。
(五)祈古槐新生
寒冬酷暑六百年,
荫庇黎庶护河川;
曾送万户东土去,
又迎亿人祭拜还;
记下沧桑伴风雪,
承载历史享尊严;
朝代轮回星月移,
古槐重生换新颜;
【附七律·洪洞县大槐树寻根】寻根问祖访洪洞,心底怆然百味生。
老鹤常牵游子梦,古槐牢系故园情。
一抔戚戚离乡泪,几许依依折柳风。
紧步登阶多叩拜,谁知他日可归宗。
洪洞县的洞读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