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关于周抚民老师】 |
周抚民老师简介
【周抚民·个人履历】
文革后不求官,不交游,设馆授徒,传播书艺,万千弟子遍布海内外,学生孙莉等人早已成为天津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书画团体的负责人。
1963年在《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提出了“学书当从大字始”这一崭新学说,得到国家教委和省、市教委的高度重视,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实验选题。
经过三十余年的教学实验和成千上万名成人以及当地历届中小学生的亲身体验,证明其“人面大字教学法”能使学书者免去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弯路之苦。
他出席了1998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书法教育研讨会,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6年《全民书写水平亟待提高》的建议发表在《强国论坛》、《书法论坛》,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反响。
四十年如一日的诲人不倦和笔耕墨耘,使其诗文书画艺术达到出神入化境界。其字画作品多以抒情言志的原创诗词为创作题材,自十几年前已十分抢手并远销海外,如今更是人书俱老,声名远播,索字求画者络绎不绝,书画投资商慧眼有加。
他先后完成了4部62册《大字法系列丛书》巨著、6部字帖《楷书三字经》、《草书千字文》、《隶书弟子规》等,撰写数百万字的《青梅拾零》和《藕心趣谈》,发表百余篇书学论文。
【周抚民·祥龙献瑞图】
【祥龙献瑞图】是在八丈长卷上书写360个龙字,龙乃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360度即圆周,以寓圆满、圆融、团结、团圆、完整、完美、完善、和谐。
在八丈长卷上书写360个龙字并不难。可要书写360个字体、意趣各异、并有出处的龙字却绝非易事。为此,我耗去四年的时间,搜集、临写了历代上至陶符、甲骨、钟鼎、石鼓、简牍、碑帖,下至真、草、隶、篆、行各家、各体龙字千余。搜集、研习古今带有龙字的印章数百。至2001年涉足网络,更浏览、揣摩现代众多名家的神态各异的龙字近千。直至龙年将至,始觉胸有成竹。
2012年1月22日0时,即农历兔年除夕子夜,周老欣然展卷书写,至23日9时,一气呵成,历时整整九个小时。创作是要激情的,故将动笔时间特意安排在龙年元日元时。期间舞文弄墨、恣意挥洒,何等快意!当周老将最后一笔墨加在纸上,长卷告成时,犹如画龙点睛,顿觉一条巨龙腾空而起,他的整个脑际都为五彩缤纷的龙所占据,或蜿蜒起伏,或漫天翱翔,一时间激情难遏,不禁狂歌起舞、继而仰天长啸,他完全自我陶醉了,既无视家人之年夜狂欢,亦无闻户外之爆竹轰鸣,不知年夜已消去,不见红日早当空,如痴如醉,忘乎所以,更不知整整九个小时汤米之不进、水火之未出。
此长卷360字汇集了历代龙字的精粹,又显现了现代书画精英创新龙字的胜迹。当然每个由他写的龙字必然饱含着他六十八年潜心书艺的心血。不管如何说,360个龙字涵盖了古今众多书法大师的精气和智慧,我岂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既然此长卷为古今精英之集体巨制,则当为重量级之国宝。既曰‘祥龙献瑞’则此长卷:系之于心则心广体胖;藏之于家则家兴人旺;置之一方则一方繁荣昌盛;藏之一国则一国国泰民安。
然而,主朝政者每昏昏于胁肩谄笑之臣,何知贤能精英隐于民间;主社稷者每恋恋于把玩纤巧玲珑之物,何知至宝重器藏于草莽之中,然则,此物当藏之,当献之?
【周抚民·兰花艺术】
周老十分喜欢兰花,也最擅长画兰花。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在兰花身上也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孔子家语》中有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我想这便是周老喜欢兰花的真正原因吧。
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喜爱兰,把它和梅、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历代文人骚客多有挥毫咏兰,以兰的王者之香、兰的君子之质来喻己之志节高尚、情操雅洁。画家中也不乏画兰高手,如石涛、汪士慎、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周抚民等,郑板桥的兰秀如美人,笔笔精炼如帖中揩书,朱屺瞻的兰则粗头乱发,荒率如书中狂草。而周老的兰颇具特色,枝叶不多,扶疏有致,更有几分文人画的清逸之气,给人空灵自由之美,我尤喜欢。
自古画家多诗人,往往画兰题诗,抒情发怀,使诗、书、画、印珠联璧合,更臻完美。清代画家李方膺题《银芽满盆图》诗云:“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盆。”写出兰花旺盛的生机。袁桷的《墨兰》诗:“飞琼散天葩,因依空岩侧。守墨聊自韬,不与众草碧。”写出了墨兰的高贵品质。周老在《兰花图》题诗曰:“笔墨耕耘砚作田,逍遥自在赛神仙。闲来信手七八叶,但见蝴蝶窗外翩。”表现出一种美的向往,闲云野鹤,自由清闲,怡然自乐的处世态度。
兰,我们都喜欢。总想把她化入我们的书画艺术或者生活中。爱兰颂兰,寄情于兰……
周老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就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对兰花的品格的参悟中解读自己的精神操守、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花本无情人有情,以兰花之性育人之心,以兰花之德养人之身,其实就是易经大道无为哲学的一种参悟,一种理解,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周抚民·虾乐趣】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周老师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短短几分钟,活泼可爱的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他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周老师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看似简单,技巧颇多!
周老师经过几十年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