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街头,你很难感觉到H1N1的存在,但只要深入到一些机关或写字楼,进门要测体温、电梯里有剌鼻的巴氏消毒液的味道、醒目的“今日已消毒”提示牌,公众场所工作人员清一色的口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H1N1流感病毒无处不在。也许是非典让北京人的心态坚强,而没有经过非典“折磨”的人们,对H1N1的心态就没有那么平静了,私下里有点恐慌也不足为怪。
7月13日上午我参与了“2009免疫与疾病预防”专家研讨会,我想,是“责任”把绿A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各位医学界的老专家和媒介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健康”、为促进“民众的健康”来出席这个会议。

会议现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免疫研究陈毓仙教授在会上发表了“流行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的讲话
其实,每当人类面临共同的疾病时,只有靠社会整体的力量才能有效对付。只是大家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作为从事健康品的企业绿A应研发并提供正真有利于民众健康、帮助民众解决困难的产品;医学专家应为民众提供预防疾病的方案和建议;媒介有利于民众健康知识和健康产品资讯等的积极传播,让大家掌握更明确科学的防病、治病方法。
面对当下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我们究竟要怎么看待?需要做哪些科学的防范才更有利于战胜病毒、战胜疾病呢?我觉得如果你能接受我的“三策”观点,你就一定有了对付H1N1流感的办法。这个预防“策略”分析起来有上、中、下三策。
我认为下策是防人。概括来讲就是部分或者全部限制人口的流动,以减少、延缓或杜绝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来预防疾病的大爆发。具体来说包括:关闭机场、关闭口岸、停航、限航、隔离等。这个方法在输入性H1N1流感初来之际是有效的,是好的上策,在甲型H1N1流感刚进入国门的初期,也就是我们的前哨站时期,通过限制疫情国家人员的往来和严格的隔离,包括对密切接触感染者的排查,集体医学观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传染人数增长缓慢。但它只是权宜之计,它只能为我们争取些时间。
但随着情况的变化,就不一定是上策了。随着非输入性病例的增加,这种办法就行不通,除非我们都关在家中不再和任何人接触,这显然不可能。我们都是社会人,这时如果再用“防人”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医疗措施、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难题。我们无法查找所有的密切接触者、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压力。
下策不行来看看中策如何?中策是防毒、防病毒: 比如洗手、戴口罩、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接种疫苗等。洗手是能够冲走些细菌和病菌,戴口罩能隔离部分病菌但不能保障不接触病毒。
H1N1流感病毒传播有多快?1秒内达到6M以外。又回到上一个问题,除非你能要求2M之内只有你一个人,可能吗?所以这一点有难度。
再一个难题就是预计到今年10月份甲型H1N1疫苗生产储备量是人口比例的1%,也就是1300万份。并且首批疫苗只做国家医疗储备使用,由国家统一调配最先给高危人群接种,不会在市场上销售。对大多数人来说接种疫苗的机会很小,因此防控流感不能只指望疫苗。H1N1还有一个问题是病毒变异快,就算你能有幸注射到了,还得指望病毒没有变异,只要一发生病毒变异我们接种的疫苗是没有效果的。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并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情而言,“防毒”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什么才是上策呢? 上策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打铁还是要靠本身硬,免疫力是万病之源,免疫力和病毒之间是一场人体内的“战争”。如果我们自身的“长城”好、“武器”好,“敌人”是绝对攻不进来的。所以对付H1N1的最好的办法、上上策: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