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2008-10-30 13:17:41)
标签:
食品安全三聚氰胺香兰素健康杂谈 |
分类: 热点评论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餐桌上有了形形色色的“化学”食品,毒奶事件发生后,一个明星企业倒下了,却给众多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食品恐慌。当那些掺杂着生僻化学品名称的食品一个个变为我们盘中餐的时候,不能不让我们谈“化学”变色。
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醇、吊白块、孔雀石绿、瘦肉精、工业用的滑面粉。。。。近一两年从“危险食品”上获得的化学知识,超过了我多年来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这些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的物品被添加在了食物中。据说不少添加这些物品的人,知识有限“化学”造诣极高,这让我感觉好似全中国的人的化学水平在水涨船高。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食品中存在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比天然成分给人的健康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因为添加的人并不知道添加剂的合理剂量、人的代谢能力以及每日可解毒的成分的最大值等问题,而且添加的人不吃,这让我们的恐慌与日剧增。
人类关于食品化学的研究历史只有100多年,但100年来人类历史的掺杂现象随着食品化学的发展变得日益普遍和严重。
中国人在吃上讲究色香味俱全,但在中国这个尚不成熟的商业社会,比起保证食品安全来,不少经营者更愿意追逐暴利,于是各种违规添加行为层出不穷。记得当年CCTV《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曾一度用针孔摄像机向中国民众展现一些食品光鲜背后的肮脏。每一期节目出来我们的餐桌上就少一种食品。后来这个节目消失了,我以为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淡出了,没想到更为变本加厉了。
中国人在食品的化学添加上的聪明才智由来已久,早在公元2世纪,中国人就开始用石膏“点”豆腐。南宋的腊肉制作时加入亚硝酸盐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沿习至今。我的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就拒绝吃我们的腊肉。
人类对食品的巨大消费力使食品添加剂成为精细化工业的热点。目前全球食品添加剂约有2.5万多种,也给商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随着食品化学研究新成果的取得,着色剂、甜味剂等形形色色的化学添加物先后被发现和应用,食品制造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廉,造假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人类化学史上的第一种人工合成的香精――香兰素,这个发明使得蛋糕从此变得美味无比。可科技发展到今天,现在从造纸厂中的废水中便可合成出来,合成的香兰素具有相同的奶香味,但价格却比天然品下降了成百上千倍,当然人吃了以后对身体有害无益。
荔枝的保鲜问题一直令人头痛,但“民间化学家们”很快就发现,如果用硫酸溶液浸泡或用乙烯水剂喷洒,可以令变色的荔枝起死回生,重新鲜红诱人。而这种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巨大。
正因为如此,毒猪肉、毒鱼、毒粉丝、毒酱油、毒大米,这些添加进化学物质和被化学品污染的食品,不断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并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直到目前发生令全球震惊的奶粉掺杂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
我总觉得许多“毒食”都是别有用心地人利用了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不排除有科研人员有意的参与“毒食”的研究。
今天我们恐慌:大米不能吃了、牛奶不能吃了、鸡蛋不能吃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再等待的问题。当安全都达不到的时候,还有什么健康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