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中国乳品市场从此洋品牌充斥
(2008-10-11 23:09:30)
标签:
乳业奶粉牛奶三鹿结石宝宝信心市场杂谈 |
分类: 热点评论 |
国庆长假有一类企业忙疯了,那就是洋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企业。中国乳品企业的集体信任危机,给乳品洋品牌腾出了市场空间。
几年前发生的劣质奶粉造成的“大头娃娃”事件,还令人记忆忧新,但谁能想到,尽管有前车之鉴,但奶粉还是又制造出了“结石宝宝”,让世人瞠目结舌。奶粉、牛奶让人看见就害怕,一年前我让人们少喝牛奶时,还不时有人在一边叫嚣,可是今天牛奶遍街都是,却少有人问津。食品安全这根弦又一次提到了每个人的嗓子眼,而这一次让人惊骇,却是因为这一起造次的企业是著名奶粉品牌中的三鹿奶粉。
本以为和绿A一样,企业大了责任就重大,只敢做对民众有益的产品,不敢做“赚快钱”的歪想,但遗憾的是,三鹿作为一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知名民族品牌,为何竟然如此不自重?说句实话,如果企业都只是看到了自身利润,而忽略了道德发展和企业公民责任的追求目标,一旦形成社会性认同,也将是企业发展的灭顶之灾。
与中国的很多企业一样,乳品产业起步之后,很快就进入无序竞争之中。无序源于没有组织,没有行业的内部规则,没有行业的内部的自我约束意志与机制。总而言之,行业的无序竞争,源于这个行业没有最基本的自我治理机制。
任何一个共同体,如果只有外部的强制,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正常的秩序。危机总能刺激社会的自我组织,这场乳品新危机也许是乳品行业自治成长的契机。
三年前绿A牵头成立螺旋藻战略联盟,就是希望在螺旋藻行业不能缺失行业的自律,不能没有行业的内部的自我约束意志与机制,不能没有内部的规则。螺旋藻战略联盟每年出资让权威部门抽检产品,就是不想让这个行业无序竞争,虽少有人理解,但绿A还是坚持做了。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理解的,甚至是绿A的竞争对手们。
创民族品牌不容易,但民族名牌更不应该忘记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是法律经济。既然卖掉汇源都让我们心痛,我们也同样不希望三鹿这一民族名牌倒掉。最令人心痛的是,三鹿为自己开拓,说什么因价格低所以收不到好奶源,如果一个企业因自身的利润不足就可害人,企业的生存之首且不变为害人之道?我希望三鹿能学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食品等事关民众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中,第一道防线首先应该来自于企业。当一个企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就会自己搞倒自己。
实事求是的说,尽管此次奶粉事件给消费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严重份,也极大地重创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放弃已成为日常消费品的食品行业。同样道理,国产奶粉品牌此次拙劣极至的集体示范,尽管已到千夫所指的的地步,但由于国人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原因,我到不希望国产奶粉品牌从此一蹶不振,我们也不希望市场全由洋品牌充斥。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层次地分析一下这次事件的原因,各方面的压力和一些监管部门的失职是不是都是造成“结石宝宝”的原因?
如果我们每个人仔细想一想,老百姓对商品本身没有信心是有道理的,难道只有人死亡时我们才能知道真象?老百姓家中没有生化实验室,他们所有的信心都来自相关的政府部门。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的信心来自源于政府的公信力,当一个国家的公信力都缺时,我不知道我们的国民用什么去生存?政府是否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应该再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