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梁碑帖题跋四品(一)

标签:
历史文化收藏图片 |

一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皇族拓拔氏为元姓,存世之众多元氏墓志,便是其遗物也。《元倪墓志》正光四年刻,首述其为“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孙“”南平王之叔子“,略记其仕途履历及卒后迁葬时间,程式铭文多虚伪溢美之辞,最后再述家世,行文略有重复,因祖上有为帝者,须文首数典为敬也。此志为精能刻手制作,细腻如同后世刻帖手法,笔锋丝毫没让刀锋所掩,点画意态如同纸上墨迹一般,书法自然灵动秀丽可人。人们已习惯于透过刀锋读碑志书法,对如此传真刻石反觉缺少碑学内涵意味,故梁启超谓其“风华旖旎,近开《等慈寺》,远启赵董”,褒贬参半之论也。此为山西人民出版社简印本,余之博士王君文超十年前编著,其中有《墓志》简述及注释文字,体例颇为完善,可临可读者也。

二
唐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书《东方朔画赞》立于东方朔庙前,后渐漫漶不堪。天宝十三年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增之碑阴记重书之。不久安禄山反,颜氏联合郡县抗击,人们将此碑埋入土中保护,十年后才立于东方朔庙前。唐代以身言书判为铨选标准,官员无不善书,颜氏家族尤重小学,真卿曾与叔父元孙编书过《干禄字书》,于此可见一斑。鲁公儒雅忠烈,书写平实大方,得官楷庙堂气尤多。东坡评“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后见逸少小楷《东方朔画赞》,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此当联想之辞,未必真实。太宗奉右军为书圣,王氏书统成为衡量书法之标准,后世高妙笔墨无不归属之以成有源之水,东坡亦不能免俗也。鲁公篆书传世较少,《郭虚己墓志》盖以倒薤篆为之,此碑额用玉箸篆,笔画圆润,结构大方,颇见功力。197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价高2.9元,虽黑白制版,然点画劲拔精神饱满。文革刚过,得见如此佳帖,心中激动不已。而今翻阅之,四十年前之情景历历在目也。

三
《李贤墓志》一九六三年出土于辽宁朝阳西上台,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之石刻,是东北地区具有历史价值及书法艺术之珍贵文物。刻石碑之形制,立于墓穴之龟背上,兼有碑、志二重作用。篆额书法用隶体略加弯曲勉强而成,属不善篆书者所为。志文之书稚拙古朴厚重,楷书之中寓于篆隶行草结体及笔法,不遗余力描头画足追寻古风意绪,体势上呈现出诸如《汉夏承碑》之影子。后之览者每为其中新奇意趣所动,认为是书丹者之独特创造,不知实为无奈之举,代表了此地区时代文字书写及铭刻碑志现状。然临池者若适当借鉴取法之,会增加笔下笔情墨趣。一九九0年文物出版社将“辽宁省博物馆”藏《北魏墓志二十品》精印发行,其中收入此志,前为全拓缩影,后有原大志文书法,欣赏临池无不可也。

四
怀素以狂草著称,然小草、行草皆入妙品。此《藏真帖》六行五十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