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 (一)
(2010-07-02 09:32:22)
标签:
杂谈 |
設計師竟然是我的老鄉和中學同窗好友何鏡堂。
在那激情燃燒的少年時代,我和镜堂豪情滿懷。曾以為,我们會一直牽著手快樂地走下去。但畢業在即,鏡堂聽老師說建築師是半個藝術家,半個科學家,萌發了學建築的念頭。我的家人則希望我當治病救人的醫生。兩個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懷著美麗的理想和憧憬,分別走進華南工學院和華南醫學院的校門,帶著悠悠的牽掛和諄諄叮嚀,各奔前程。
他開懷大笑。在老同學面前,無須掩飾自己的真情。
“中國人才濟濟,這麼好的事,怎麼落在你頭上了?”我好奇地問。
他說,自己遇上了從事建築設計的黃金時代。尤其在他當選院士後,適逢城市大建設,教育大發展,他主持團隊設計的專案接連不斷。對每個中標項目,他們都認真研究和創作,建成後獲得不少國家和省部級獎項。他本人另獲得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當過兩屆全國政協委員,擁有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南粵傑出勞模、建國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 等一系列榮譽稱號,並擔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築專家評議組召集人。在建國60周年中國建築學會評選建國以來300個建築創作大獎中,他主持設計的專案有13個獲獎,其中11項是他當院士後設計的作品。
凡此種種,可見他的專業實力何等雄厚。
古羅馬建築學家維特魯威說:“哲學可使建築師氣宇宏闊。”通過工作實踐,他深切地體會一個建築師,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法,這是最根本的基本功。
他說:“建築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技術、藝術和社會方方面面,既要具有1+1=2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要學會可能1+1≠2的辨證思維方法。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優選的過程,不但要善於學會抓主要矛盾,還要善於區別不同階段有不同矛盾和重點,先考慮什麼,後考慮什麼,從整體到局部層層展開,不要顛倒主次先後關係。另外,建築設計由於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必然有所不同,建築師的思維要靈活,要樹立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對過時的東西要敢於自我否定,只有這樣才能向前發展,設計才會創新。這些都是建築師需要掌握的創作哲理。”
從實踐經驗中,他總結出“二觀”、“三性”相結合的建築設創作理念。所謂 “二觀”,即整體觀及可持續發展觀;所謂“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對每一個重要專案,他還都要求達到“三到位”,不但要有優秀的設計,還要善於總結經驗,在科研和理論研究上也要有所建樹。所以,他不但是建築設計家,也將建築設計作為科研專案,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時,他還是位優秀的建築教育家,為中國建築事業作育英才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