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成“制造矛盾”是价值倒置
(2011-09-09 13:40:50)
标签:
杂谈 |
内蒙古一学生骑车被无盖井“绊倒”受伤,当地记者找到信访局,采访副局长张桂忠、要求解决难题时,却被张桂忠指责,“为了挣两个稿费,你在制造矛盾……我要到上级单位举报你”,并教育记者,“你该干啥干啥去,把你职责闹清楚!”(9月8日《京华时报》)
”。张桂忠的价值颠倒,无知到令人错愕。“恶人先告状”式的欲行举报,“别管闲事”的劝诫,都于失范话语中,漫溢出骄狂的气息。让人忍不住重拾逯军的“经典台词”——— 你是在替谁说话?
监督成了“制造矛盾”,排斥监督,反而是“维稳
在“主动接受监督”已成基本政务素养、“堵不如疏”为施政常识的语境下,善待监督,是官员“律己从严”的必修课。消极回避,抑或强力抗拒,皆是行政伦理的褪色、公权信誉的自毁。
“无盖井伤人”式的民生疙瘩,寻常可见。弥合这些疮痍,消弭安全隐患,是治理者的本职所系,想来也是“非不能,实不为也”的琐碎小事。记者将“无盖井隐患”反映给官方,采访官员,丝毫不逾媒体人的权利。官员诚恳待之,职能部门按图索骥、解决疑难,方为各尽本分。
监督成“矛盾制造者”,说到底,只因怕曝光会形成舆论热点,会让失职或妄为等备受拷问。殊不知,监督对各种痼疾的消除和鞭策,只会化解矛盾,缝合官民间的隔阂。
无独有偶,张桂忠的可笑言辞不乏“孪生子”:8月10日,兰州某地因交警未劝阻,车辆追尾导致车祸,记者采访时,警察口出“雷”言:“为了几十块钱的稿费,不嫌丢人吗?”口无遮拦背后,对监督的无敬畏跃然纸上。可以料想,权力的怠慢,对应的是监督的乏力,是正义“绊脚石”的坚固。
监督成“制造矛盾”的逻辑切换,实则价值观上的是非倒置。明晰了“民为本”的立场,才能理性纠偏———制造矛盾的,不是监督,而是监督排斥症。佘宗明
前一篇:上海大火 善款追问倒逼信息公开
后一篇:聚焦教师节应回归尊师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