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保护伞,咋敢恁疯狂
(2009-10-29 15:00:02)
标签:
杂谈 |
■本报评论员
一个女孩的鲜血,催生了一场对拉土车的整治。陈宝根市长撂下狠话,“不管多难都必须解决”。这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决心。然而,狠话能否转化为狠力?执法干部会否阳奉阴违?专项整治会否雷大雨小?一连串问号令人心忧。《西安采取最严厉措施整治违规营运拉土车》,这是整整一年前的新闻标题。今日闻之,黯然无语。
洒在马路上的鲜血,游走在身边的疯狂,一再逼近老百姓的承受底线,对执政者的尊严也是严峻考验。“对拉土车的放纵,就是对社会的犯罪!”此番市长狠话撂下之后,如果到了基层那里,还是一番模糊化、形式化的走过场,只能令市民更加寒心,令违法者更加猖狂。
听闻专项整治,有的区开始搞法规培训,搞警示教育。不否认这种“正面管理”也能有些效果,但当务之急,应是解决那些“拿不到桌面上”的矛盾。几年来,媒体一再献计,皆指向了“权”之所用———
一是梳理监管模式,终止多头执法,明确责任主体;二是摸清利益链条,铲断营运黑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前者考验的是执政能力,后者追问的是执政清白。
治乱先治执法人。仅凭公众朴素意识便会怀疑:敢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无法无天的,有几个会是毫无“背景”“靠山”的?这是最要害的地方。为什么执法车一出门,拉土车主就能尾随而行?为什么一个违规拉土车司机自称“城管警察大队长亲戚”后,就会轻松被放行?放行者一会儿说接到求情电话便没有处罚,一会又说放行者只是几个没有执法权的“合同工”,严肃的执法可以如此形同儿戏吗?以往治理黑煤窑、黑砖窑的经历一再昭示:千不怕万不怕,就怕权力当“爸爸”———
如果监管者撇不清位置,甚至有人甘做隐形“保护伞”,那么多少轮“严厉措施”,都免不了要硬通通举起,软绵绵落下。
连日来,“重庆打黑”给全社会呈现了一个治乱的样板。西安不妨就拿出重庆打黑那样的决心与勇气,来应对这场制止疯狂的斗争。对于伸到这里的权力黑手,坚决切断;对于治理不力者,不惜一票否决。时至今日,唯有痛下决心,摘一些帽子、碰一些位子,那些怀揣私心私利者才能收敛起来,那些麻木不仁者才能雷厉风行起来,才能真正把治乱当回事儿。而经验一再表明:官员一旦屁股坐正,上下心齐,再难的事儿也没有道理管不好,何惧疯狂拉土车!
一个女孩的鲜血,催生了一场对拉土车的整治。陈宝根市长撂下狠话,“不管多难都必须解决”。这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决心。然而,狠话能否转化为狠力?执法干部会否阳奉阴违?专项整治会否雷大雨小?一连串问号令人心忧。《西安采取最严厉措施整治违规营运拉土车》,这是整整一年前的新闻标题。今日闻之,黯然无语。
后一篇:被捐款的教师会感谢《焦点访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