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捐款的教师会感谢《焦点访谈》吗
(2009-10-29 15:02:29)
标签:
杂谈 |
前不久,河北省威县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了191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全县中小学的教学一线。他们刚上班没多久却被告知要捐款,专科毕业生捐5万,本科毕业生捐3万,名目是“捐资助教”。(10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
被许多观众批评逐渐失去锐气和锋芒的《焦点访谈》,被事实证明威力犹存。节目尚未播出,河北威县县委和县政府就给节目组发来信函说
“决定予以彻底纠正,退回已捐资金”。这个速度,堪称舆论监督的一个经典案例。
更准确地说,不是《焦点访谈》的威力大,而是强令捐款这件事本身太过疯狂。有网友评论说,这“简直就是一次公开打劫”,再贴切不过了。
一个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被捐款”的教师们会因此而感谢《焦点访谈》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吗?这笔少则3万多则5万的“捐资助教”款,几乎相当于一个农家好几年的收入。县委县政府的表态,等于给他们卸下了一副经济枷锁,这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吗?
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埋怨《焦点访谈》多事的人兴许也不在少数。因为随着这笔资金的取消,拥有一个“正式编制”的梦想也随之破灭。“被自愿”毕竟还是一种自愿,其中有主动的成分。一名参与捐款的教师说“赶上机会了”,从中也能真切感受到,一个“正式编制”是何等富有诱惑力。
和那份疯狂调令一样,“捐资助教”换编制依然是部门权力滥用的产物。不能忽视的还有这一群体的集体沉默、屈服,乃至可怕的认同。教育局发出捐资助教的“号召”后,短短一周之内,就有82位教师上交了捐款,在整个过程中,也未见表达过明显的不满和抗争。
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指责这些沉默的教师,权利之弱势,有时候就是以这样一种极为扭曲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而权力的极度张狂和无畏,也正是建立在对被管理对象心理的把握,以及驯化和麻木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基础上。吴龙贵
前一篇:没有保护伞,咋敢恁疯狂
后一篇:工资统计数据真实化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