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商评论
华商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130
  • 关注人气:5,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加分弊案究竟怎样“盖棺”

(2009-07-09 14:20:58)
标签:

杂谈

■ 毕诗成

 

    重庆加分弊案在努力“盖棺”,但公众显然不认同所谓的“论定”。重庆市招办7月7日晚取消了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考生的录取资格,有15名领导干部涉及造假被查处。重庆招办表示,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在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的前提下,不再对外公布31名考生名单。教育部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有利于保护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媒体与网民对此并不认账,甚至认为这是借未成年人之名在“侮辱公众智商”。
    为了逼出这份名单,此前舆论想尽办法,没想到到头来逼出了一个“保护未成年人”的挡箭牌。这貌似堂皇的说法迅速被 “洞穿”:按照6周岁方能入小学来算,12年求学下来都在18岁左右,岂能全是“未成年人”?重庆招办也称31名考生“大多数系未成年人”,那么“大多数”之外的“成年人”为何也享受庇护?
    实际上,大家为什么要揪着“考生名单”不放?是为了对一群青年学子口诛笔伐羞辱一番吗?当然不是,任何有正常心智的人都明白,这些学生们并非“元凶”,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不要低估了公众的恻隐之心,考了“状元分”却因父母弄巧成拙而被北大弃录的何川洋在网上得到大量同情,揭示的正是这一点。
    在这起弊案当中,考生名单是什么?是舆论监督的关键线索。大家关心它,是为了借助这个线索挖掘出背后权力滥用的纠葛,是为了看清造假行为的操作过程。一些官员与公安民警被处理,证明了此前大家猜测的“权势参与其中”果有其事。如此前提之下,要正本清源,要以儆效尤,最基本的便是将纵横交错的权势关系网络暴露于阳光之下,把随意将招考规则踩到脚下的“黑手黑脚”拾掇干净。即便要保护学子,也有办法。以往涉及到学生的“丑闻”,常常会以化名等方式来披露,对“未成年学生”化名,但直接“导演”了弊案的父母们、“毕姥爷”们实名列出来,造个“图谱”出来,难道不可以吗?
    公众之所以会对此事 “死缠烂打”,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始至终没有看到管理者应有的诚意。舆论在艰难推进过程中,看到的是权力部门耍尽 “敷衍太极”,其中还冒出所谓“别管他们(媒体)”的伤心插曲。这使得大家对于调查诚意丧失信心,对于“参与者和查处者是否是同一利益群体”充满想象。如此一来,能够做一个大家信服的“盖棺定论”实在太难,你怎么“盖”,都会有人说你“捂盖子”;你说严肃处理,都会有人说你“不严肃”。
    不妨做一点利益分析,此事的前前后后究竟保护了谁?又伤害了什么?学生基本只是挡箭牌,真正被保护的是涉案的有权有势的家长们,他们在“石柱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汤平等31名考生的家长”的“等”字身后安然处身;真正被保护的是形形色色的造假图谱真相,让我们无法洞悉这大量存在的造假链条上究竟隐藏了多少有待弥补的漏洞。权力是怎样起作用的,权钱是怎样交易的,严肃的身份信息在“关系网”面前是如何被轻易洞穿的,这些教训只能由调查组“内部分享”,至于眼巴巴盯着的民众则 “不可使知之”——— 你们就继续依靠想象吧。
    就重庆加分弊案而言,如果要摆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劲头霸王硬盖棺,也不是“盖”不上的,“盖”完后再摆出一副“别管他们”的我行我素,大家可能还真拿人家没办法。但在重重黑幕中就此“盖棺”,护了丑处、损了公信、伤了民心,而这必将在2009年的高招之际给全社会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是非智蠢,来日也终将会有“论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