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专栏
备受关注的郑州规划局副局长逯军
“为谁说话”事件又有新进展,在接受媒体调查的时候,当地失地上访的老百姓不无幽默地说:“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逯军!”此语一出,引起一片热议。(7月6日《中国青年报》)
何以老百姓会“感谢”这位身处舆论漩涡中,被媒体质疑被网络热骂被同仁笑话肠子都要悔青了的逯副局长呢?这句看似幽默的话语背后,似乎有着一个不太幽默的逻辑———
因为他的那句名言,而使村民们长达两年的未果维权,有了貌似可能解决的希望。
这又一次印证了一句老话:处理问题的速度,与事件所引起的关注度成正比。这个逻辑在现实中有太多的印证版本。郑州经适房土地建别墅事件中村民们漫长而无望的维权等待,因他们面对的开发商“不是
一般的人”而屡试不灵,村民们的种种努力,甚至有点像对天吐口水或拿头撞墙,除了让自己遭遇不舒服甚至痛苦的结果之外,便再没有别的用处。试想,如果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一段近乎于偶然的采访和报道,他们也许正像别的地方的一些村民那样,还以皮球的姿势滚动在各有关部门之间,他们甚至根本不会被媒体关注,因为新闻的最重要元素,就是由头。
所谓由头,其实就是为什么必须做这条新闻的理由。它一定是最及时最新鲜最稀缺最可遇不可求的,而像违法占地、强制拆迁、跳楼讨薪、没有钱医病之类,算是大路货,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理由,媒体是不会关注的,而是将其排斥在聚光灯之外。
当然,新闻自有其规律,我们还是希望看到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但我们应该警惕,在追求新奇的过程中,逐渐麻木了人文情怀悲悯之心。同时要警惕,同样一件事情,在聚光灯之下和聚光灯之外,处理速度和结果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套完全没有特例和弹性的法制规范程序,使媒体回归到报道客观事件本身上来,而非成为改变事件进程的主要因素。规则如橡皮筋,在媒体关注中与关注外,尺度完全不一样,对法治社会建设,也是一种伤害,其程度,不亚于权力和其他因素对规则的影响。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社会中比比皆是。在我做社会新闻的那些年里,曾亲眼看过一些让人痛心的案例:一群农民工,帮人打工半年拿不到工资,找了一大堆部门甚至上演过跳楼场面,并屡屡向媒体打报料求助热线,皆因没有更新的“看头”而被拒绝。后因有高人指点,让他们跑到公共厕所里打地铺煮饭,并号称将在此地过春节。时近年关,顿有新闻由头,于是电视台连篇累播,报纸大步跟进,成为焦点新闻,有关部门顿时出面,找出老板,半天之内就拿到工资。当时农民工们对厕所的感情,想来和郑州那些“感谢逯军”的村民一样,有多少心酸有多少无奈又有多少哭笑不得?
正是因为某些职能部门的选择性发挥作用,同样一件事情,报道与不报道,处理结果完全两样,确实令人担忧。最近几天网上流传一段视频,是深圳电视台记者拍摄的记者到一派出所取被扣车辆,在亮身份前所遇到的推诿嘴脸和亮明身份后的“勤政爱民”表情,确实让人吃惊。
当然,那些觉得舆论还算一回事,至少还想为自己留点脸面,被曝光之后想着亡羊补牢的机关和个人,至少还算耻感尚存有药可救。而那些根本不将媒体的镜头及其背后的大众关注当一回事的,被曝光之后仍然我行我素强硬到底的人,不算多数,但也不可说是少数。要让他们能有所动,可能需要的就不只是媒体的力量了。
(曾颖 知名媒体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