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 解决还是增加问题
(2009-06-07 14:56:39)
标签:
杂谈 |
■ 高永峰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近日透露,为遏制
“信骚扰”、“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议通信管理部门实行手机卡销售实名制。据透露,有关部门已联合制定了法律规范,正在等待国务院审批。
推行实名制有点像中国现代社会管理上的“最后杀手锏”,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最后被端出来的总是它,比如上网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等等。可不是公民不买账,就是主管部门不认可,而其中舆论双方反复冲杀的阵地就是公民的隐私权。
老实说,各方对公民主张隐私权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信息不安全感”依然缺乏足够的理解,某种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个别人过分较真的认识阶段,而忽视了从制度设计层面,用具体的措施回应这种真切的不安全感。
其实早在2005年末,就曾传出手机用户将实行实名制管理的消息。当时一项调查显示,44.9%的人赞成实行手机实名制,42.1%的人持反对意见。而现在的调查是,有八成的网友赞同推行手机实名制,显然4年来,在此问题上的社会共识正在进一步凝聚。遗憾的是,这种凝聚的“功劳”应该归于4年来昼夜不息的“信骚扰”、“信诈骗”。
对此,大力主张推行实名制的有关部门应该心怀歉疚,更多地检讨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实名制上,准备毕其功于一役。4年来“信骚扰”、“信诈骗”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问题在哪儿?相关部门的结论是,因为诈骗分子、骚扰分子的手机没有执行实名制,所以不好查。我就纳闷了,我们连卫星定位系统都能研制出来,几个蟊贼就查不出来?即使手机实行实名制,若不强化法治,稳、准、狠地予以打击,骚扰和诈骗依然会继续,因为无聊的人依然在,贪婪的人也没有走开,只是手法、手段会更新换代。
因此对手机实名制,我们有必要知道到底是为了谁?为了警方,为了电信运营商,为了善意的陌生人,还是为了骚扰成癖、欺诈成瘾的人?在个人信息的强制收集现实下,如何确保公民的信息不被恶意者获得,如何不成为信息交易的受害者,如何能够做到解决了老的
“信骚扰”、“信诈骗”等问题,而不至于增加新的骚扰和烦恼?对于这些问题,依然需要从制度设计上加以保障,使实名制的推行处在绝对安全的状态下。(相关报道见A17版)
前一篇:『西安禁电』禁令前当先解民本困惑
后一篇:公交惨剧之后,公众需要“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