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刚
继数年前的禁摩之后,禁止电动自行车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在了百姓的耳中。近日,西安交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西安的城市发展,电动车不是道路交通提倡使用的车型,未来会被逐渐限制和取缔。(昨日《华商报》)
这番表态,虽然并未明确电动自行车到底会在何时被限制和取缔,但依然在坊间引起了强烈震荡。毕竟,电动自行车在西安已达数十万辆之多,数十万小老百姓骑行于大街小巷,来谋得低成本的生活便利;而且,电动自行车在西安也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有数以万计的民众以其谋取稻粱。现在,突然传出的可能的“禁电”声音,对众多百姓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
这声惊雷,虽然尚未落下,但已然高悬于万千底层民众的头顶。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在充分享受了电动自行车低成本的便利之后,如果在一夜之间突然离开,又该以怎样的心情重新回到没有电动自行车的日子?很多人亦是无法想象,没有了顾客,他们库存的产品该如何处置?整个社会的公交体系是否做好了承受由于“禁电”所带来的交通压力的准备?百姓能否在离开电动自行车后,迎来便利而又低成本的交通?
事实上,这些年来,“禁电”对于国内民众而言,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北京、广州等城市在数年之前就施行了一场浩大的
“禁电”行动,而且,几乎每一个城市的“禁电”行为都引起了极强的民间反应,每随着禁令的推进一步,争议与不满就要升腾一次。没有哪个城市的“禁电”行动可以绕开争议、绕开不满,而种种争议与不满往往要持续数年之久———
而种种争议与不满产生的根源,都在于政府在出台禁令前,未能统筹考虑这一系列问题。
看看这些城市的“禁电”之路,就会发现,需要考量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太多。虽然,西安现在只是站到了“禁电”这条大河的河边,但这些裹挟于“禁电”大河中的风浪,西安却是怎么也回避不了、漠视不了的。
对任何一个城市,“禁电”都是可以考虑的,也都存在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因为,电动自行车在带给百姓便利的同时,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电动车的非法营运问题;比如,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泛滥的问题……这些附着于电动自行车之上的种种问题,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到了必须要合理解决的境地。
但是,需要明晰的是,合适的“禁电”时机,不能是主政者的拍脑袋决策,而必须是要在考虑好用什么样的如电动自行车一般的低成本的、便利的交通方式来替代它之后再来提出禁令;合适的“禁电”时机,必须是在统筹处置好整个牵涉到众多人的产销链条之后———
离开了这些,“禁电”就只能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话题。
所以,对于“禁电”声音的发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电动自行车注定摆脱不了被禁的命运,那么,就该以科学的、合适的方法来谋划全局,为“禁电”创造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而在此之前,急需要做到的,就是先疏导、管理好电动自行车的规范行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