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惨剧之后,公众需要“定心丸”
(2009-06-07 15:00:42)
标签:
杂谈 |
或许,他们刚告别家人,正奔赴单位去践行梦想;或许,他们仍在揉搓惺忪睡眼,努力面对全新一天;或许,他们还为能在滚滚人流中挤进车厢感到一丝得意……一个个平凡而高贵的生命,原本过着如你我一样普通的生活,却因这一刻的袭来而骤然停息,只留下那依稀可闻的凄惨呼救声、呻吟声。6月5日发生在成都市区的这起公交车燃烧事件,以25人遇难76人受伤的惨烈、以对平静生活骤然击碎的震撼,撞击着每一个国人的神经。
我们为无辜同胞的逝去感到悲痛,也要向再面灾难的成都兄弟姐妹表达哀悼,祈福安息的灵魂,能在天堂里延续一个个细微又宏大的梦想。于此时刻,事故原因仍不清楚,“彻底调查、严肃处理”的许诺萦绕耳际,对于那转瞬间逝去的25个生命与76个正承受苦痛的同胞而言,“给个说法”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血泪交汇的惨剧面前,一个事后调查结论又怎堪承受所有的伤痛?这不是大地震那般无法避免的天灾,现有信息与大家简单常识或许更倾向于如此理解:这是一场本不该有的飞来横祸,公共交通长期的隐忧与短期的疏漏纠缠在一起发酵,让它在这偶然的一刻爆发。
对于更多国人而言,为逝者祈祷并等待能告慰亡魂的调查问责,是我们恻隐之情、公民之心的基本。但更紧要的,血的悲剧唯有被最大化地汲取教训,唯有在更宽的层面上得以省思,寻求避免再次上演的“补偿”,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抚慰。应该看到,成都街头的悲剧能唤起巨大情感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隐藏的问题似乎并非这个城市独有,而是带有全国性的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应在悲痛中冷静抬头,以利益攸关之心向这起公交悲剧要一次全国性的省思———
全面检讨每一个角落的公共交通安全,修补隐藏在你我身边的每一个漏洞。
从现有信息来看,能被作为普遍性理解的“近患”实在很多:其一,一辆公交车为什么会拉这么多人?如果将25与76简单相加,这意味着车上很可能拉了100多人,这是怎样拥挤的装载?临危逃命的难度几乎可以想象。而高峰期丧失原则、无限度的超载,何尝不是中国式公交的通病?其二,作为几乎密闭的“高档公交”,为何没有救生锤帮助乘客击碎车窗逃生?有媒体披露,此车3年前就被曝光没有救生锤,装载着如此漏洞竟然在大都市里行驶多年,让人不寒而栗。但想想看,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密闭车的逃生锤不是被人偷走,就是被司机“避免损失”收了起来?其三,现在尚不能排除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被带上车,但应该看到,公交车的安检目前漏洞重重,尤其对于只有一个司机的自动售票车而言,所谓安检基本只剩下靠公民自觉,这本身便是最大隐患。公共交通当以安全为第一生命,但在压缩成本等面前置乘客安全于如此轻飘地位,着实让人难安。
“近患”之外,更有深层“远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口号喊了多年,但长期以来,发展步子慢、服务质量差、过分拥挤等又几乎是全国共性问题,乘公交“很受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感受。一些地方“开动脑筋”的结果,是放手将公共交通推给公交企业搞企业化运作,财力上支持不足,管理上睁只眼闭只眼,为低水准、高负荷运转的公交车留下诸多隐患,事故频频发生。有媒体曾对以往公交燃烧事故调查显示:有为节约成本乱搭电路、乱改车辆的,有因维修实力不足车辆缺少必要检修的……生存成为问题,公益屡遭旁置,又如何避免偶然悲剧在必然因子中酝酿而生?
惨剧之后,我们不敢轻言谁来负下全责。就如伤痕累累的公交车需要车厂检修一样,一个捉襟见肘的公交现状也需要一次彻底“检修”———
炎炎酷暑已然来临,脆弱的公交神经将遭遇更严峻的挑战。哀悼与悲悯,需要于行动中彰显。痛定思痛,唯有以成都惨剧为鉴,对各地或多或少存有的各类公交弊病进行彻底排查,对长期欠债堆积下的公交隐患极力弥补,构建一个更为从容、更为舒展、更为有序的公共交通秩序,才能为千百万选择公交出行的公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免去此种无谓焦虑,安心地奔波,从容地“讨生活”。
前一篇:实名制 解决还是增加问题
后一篇:余大师的表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