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 彪
关于论文,4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一口气报道了两则消息:
“《商场现代化》4年内版面费收入就以数千万元计!”近日,一名举报者声称“自从2004年起,这个刊物开始疯狂敛财。”“现在他们每月出版3大本,每期200多篇文章。”
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一种反剽窃软件“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以检测毕业论文是否涉及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
按照扩大消费、增加流通即可发展经济的理论,论文是一个巨大的
“经济增长点”,不,应称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君不见,见文即发收取版面费的又岂止《商场现代化》。
令人想不到的是,论文居然还衍生了“次生经济”———
推动使用广泛的(反剽窃)软件开发,这又带动了另一领域的经济发展,这经济贡献更难计算了。
惊讶的嘴巴且慢合上,论文除了巨大的经济贡献外,在社会进步方面也成效显著。全国每年那么多高校毕业生,每人至少一篇论文;全国那么多参加职称评定的社会人员,有些职称的晋升要至少3篇论文……数亿篇“学术论文”,背后是上亿“科研人员”。而今中级职称遍布乡村,甚至高级职称小学和幼儿园里也常见,教育等部门不断提议在中小学设教授级别,在高校对教授再分层级……所有这些,都拜论文所赐。网上有人笑称“在中国,是个人都会写论文”,这虽有些夸张,但从论文篇数、科研人数来衡量,我国绝对是排名第一的论文大国!
从经济、社会层面考量论文的贡献,还有一点无论如何不能漏掉,那就是“举国论文”体制给收废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与经济份额———
那么多媒体刊载的论文,来不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用于拾荒者消耗体力,随后变成纸浆纸张再印论文……什么人都要写论文,交了钱就能发论文,有了论文就可以换文凭职称,这种“举国论文”并没有带来科研的繁荣,相反,借用宋词正是:肥了商人,假了学术,一半论文待火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