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高考”一样谋划任前廉政考试

(2009-04-23 14:46:01)
标签:

杂谈

■ 马九器

 

    昨日上午,安康市13名拟提拔为副县级的领导干部坐进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考场。为创新反腐倡廉教育模式,省纪委在今年年初确立了《关于市区县管理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规定》。这13名拟任干部是全国首推县级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制度首批“吃螃蟹”的人。
    “以考治吏”,这是中国自隋唐以来源远流长的吏治传统和智慧,所谓 “无考不成官”,毕竟,无论是古代的官僚治理还是现代公权领域的“公仆治理”,考试是官员知识考察、思维建立、意识引导的重要方式。所以,一次谋划科学、组织严密、程序公开的任前廉政考试,好比公权殿堂的一道门槛或杠杆,至少具有对拟任“公仆”以警示、学习和引导的功能。
    无数的制度在制定之初,往往在初衷上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要么期待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要么指望它能 “点石成金”,任前廉政考试同样不能免俗,毕竟,在腐败高发、反腐艰巨的当下,任何一种有科学论证和实证的廉政创新,都难免让人抱以厚望。
    只是,任何理想主义的制度和期望,终究要经过现实主义炉火的锻炼,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如果要万流奔涌、越走越宽,无法僭越考试本身的诸多规律。而论起考试,可资借鉴者甚多,尤以“天下第一考”的高考经验良多,不妨作为重要参照。
    大凡经过“高考”的人,不得不对“天下第一考”叹为观止:出题、报名、审核、组织考试、考场设置、监考、试卷保密、批卷、录取……尽管其中不乏问题,但在公权和公共舆论的双重要求下,每一道关口意欲周密安排,每一道程序意欲科学谋划,每一个细节也意欲追求公平公正。刨去“高考”本身难以克服的弊端,仅以其组织、程序方面的不断严密和专业而论,只有这些细节的完善才能支撑一座 “高考”大厦的岿然不动,也只有科学、公开的不断充实才能对接民众心目中的公平公正之要求。一言以蔽之,无论高考的存废之争还是改革之争,科学、公开、专业……这些关键词是高考保持公信、凸显社会本质的立足点,也是考试本身的根本规律所在。
    就高考而言,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选拔功能,要以考试的形式对人才分出高下,然后进行选拔。虽然包括任前廉政考试在内的种种“治吏”考试并非要像高考那样将人才分出高下,但却需要以“考”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治吏”的功能。因而,如何让这种功能发挥最大化,如何让公众对种种考试给予信心与信任,就是一个必须要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具体来讲,反腐倡廉创新制度能否“行之久远”,不在于其“长”,而在于其“短”。全国一些县市陆续进行的 “任前廉政考试”不同程度显现一些弊病,如程序模糊、组织粗糙、监督不足、操作弹性过大、考学结合欠缺……都是违背考试规律的诸多体现。所以,陕西“任前廉政考试”开了先河,更应走赢长征;镜鉴各地探索之弊病,更应吸收高考、司法考试等诸多考试之经验、尊重考试之规律。如此,“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公信方立,廉政考试才能最终直指“廉政”,而不仅仅是一场考试而已!
    (相关报道见A2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