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诗成
环保局与污染企业常被比作
“猫与老鼠”,但下面这只“老猫”的行为,让人着实看不懂:黑龙江省近日召开全省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邀请十余家媒体参会,而对哪些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等情况却一概“保密”。部分记者对此难以理解,愤然退场。(4月21日《新京报》)
如此一幕当然足以让我们想象:是不是变相保护违法排污企业,为排污企业遮丑?堂堂执法者连信息都不敢公布,还敢期待你们“严格执法”吗?网民们更是极尽嘲讽之能事:“环保局”成“污染企业保护保密局”喽!
黑龙江省环保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定很懊恼。他们开这个“工作会议”之所以要请记者,是想让媒体宣传宣传他们的政绩,仅此而已,所以接待人员才会说“给记者的材料已经‘够用’了”。没想到记者们还不满足,定要披露更多的信息,既然你有“存在环境隐患企业家数”、“超标企业家数”之类的详细信息,凭什么不能公之于众?
环保部门将这些信息当成“内部机密”,死活不肯给记者。这也不难理解:一旦彻底公开了,就把自己逼上“绝境”———
如果不强力处罚,该罚的罚该停的停,舆论和老百姓那里交代不了;如果强力处罚,一来涉及企业太多,都整顿关停了,会动了本地经济根本,“影响了招商投资大环境”,小小环保机构担当不起;二来现在哪个企业没点儿“背景”,明目张胆地搞对抗,谁知道人家在哪里用点“关系”就够自己喝一壶!
但继续为这些违法排污企业“保密”就不同了,可以为自己赢得充分的“迂回空间”:不撕破脸皮,私底下跟企业“商量”,有这最后砝码,罚个款啥的企业总要给面子;实在“动不了”人家,干脆从黑名单上删除,假装看不见,也似乎不影响“查污政绩”。
此种姿态与心态,绝非黑龙江省环保厅一家所有,放眼望去,有多少环保厅局难逃此种执法困境?后知后觉,媒体不曝光,群众不上访,便与排污企业相安无事;高举低放,轰轰烈烈的环保排查,常常罚款了事,污照排,民照害;忍气吞声,面对当地重点“支持”的大项目,不搞测评审批公然上马也无可奈何……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痛斥环保官员时曾有句著名的话:“养猫不抓耗子,要这样的环保局长干啥?”公道地讲,造成此种局面,绝非都是“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还有很多现实利益的羁绊与掣肘: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与地方GDP对企业搞过度保护、企业与官员关系过密客观上形成保护伞、对排污查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于现实当中,一些环保部门对自己有了错误定位:觉得一年当中运动式查几次、重点“收拾”一两家就可以向民众交代了;觉得能统计出违法排污名单,作为“内部信息”就可以向上级领导交代了。
于是乎,一边是这些年环保基调越来越高,环保局变成了环保部;另一边是实际困境未得根治,环保问题越来越严峻。发生在黑龙江省的污染信息“躲猫猫”,只不过泄了环保疲软之“密”罢了。
监督污染企业,本不该有秘密可言,一旦有了秘密,只能让大家对排污企业们的肆无忌惮充满想象。环保部门本是要服务于公众监督与呵护自我正当利益的,一旦有了这些“机密”壁垒,把媒体与公众排斥于门外,毫无疑问,则是中国式环保的痛与耻。
制止这种“躲猫猫”行为,尚能期待的推进之力有三:一是法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施行快一年了,公权部门何以还敢将此种公共信息作为“内部机密”来守着?二是在加强地方政府环保意识、为环保部门扩权“壮胆”的同时,一定要搞好对环保部门成绩和“机密”的监管。三是人民监督,即要推动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从根子上落实人民权利,才能期待环保部门逐步摆脱“疲软”,才能借助民力保住环保公信———
光靠“机密名单”指望以吓代管,用久了令箭是会成鸡毛的;对污染信息“躲猫猫”不管有多少客观原因,看多了是会让民众更加丧气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