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商评论
华商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130
  • 关注人气:5,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人高考无门背后的教育公平困境

(2009-04-22 14:35:58)
标签:

杂谈

    日前,上海市上千名考生因为居住证到期且不能续签而无法参加今年的中考、高考。上海市教委年初发现一些考生的居住证是由上海市人事局相关人员与某些中介机构联合造假制成的。但对于居住证没有造假的考生该怎么办,上海市教委和人事部门还在相互推脱责任。(4月21日新华网)
    为了保护本地考生利益,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把居住证造假者列入续签 “黑名单”本可理解,但是如果因为查出某些考生的假居住证是因为家长的档案在原单位,就“一刀切”冻结所有档案在原单位家长的居住证续签手续,显然难以令人信服。这不仅对居住证未造假的考生不公平,也有损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对此,有人批评户籍制度限制了公民的高考权利。应该说,户籍樊篱确实应该拆除了。但是我认为,在高考权利的问题上,户籍限制并非问题的根本。在上海考生总数较少、录取机会相对较多的情况下,有人动歪脑筋,造假居住证,其动机不难理解。这实际上是一个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
    因此,考生高考权利之所以游离在制度之外,既不能怪家长造假居住证,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户籍制度上。不公平的教育体制、招生体制才是问题的根源。由于多种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居高不下,高等教育资源稀少地方的学生很难挤进高等教育资源丰厚的地方。
    不少有识之士进言献策,呼吁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先行一步,率先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虽然改革措施还存在瑕疵,但在招生体制不公平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融化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
    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了教育公平的绊脚石。它继续“合理存在”下去显得不合时宜,如何作出调整,使招生体制趋向公平合理,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胡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