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可以想象无限 新闻必须理性至极
(2009-02-13 15:02:40)
标签:
杂谈 |
■ 马九器
直到现在,有一种模糊仍在继续:那张在汶川大地震后广为传播的照片《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究竟是首先刊登于英国的《每日电讯报》,随后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还是首先刊登于英国的《每日邮报》,随后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因为《南方周末》和《东方早报》曾报道这张照片是刊登于英国《每日邮报》后广为传播的,而《环球时报》等大多数国内媒体曾报道该照片是刊登于《每日电讯报》后广为传播的。
这种模糊下的矛盾,其实可以看做“背亡妻”主角吴加芳人生际遇——— 从民众对“情义男”的尊崇到对 “薄情郎”的震惊与失落———
的一大根源,因为太多的媒体被一种想象的情愫所牵引、所左右。在灾难中普遍渴望、追崇人性光辉的大环境下,民众的想象与解读,无论多么汹涌澎湃都无可厚非,因为普通人需要一种精神图腾来汲取力量,即使一种虚构的行为,都冀望它是一种真实,凝结个人心中的祈愿;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上必须具备冷静理性特质的一种力量,任何时候,无论全民的狂热、普遍的激动,都必须将“客观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体征,以此作为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一句话:民众可以想象无限,新闻必须理性至极。
普通民众逻辑的狂飙突进和新闻媒体逻辑的理性偏离,是导致“最有情义的男子事件”发生的两大缘由。
那幅广为传播的照片首先是被美籍摄影师沈祺徕无意中仓促拍摄的,他在后来的采访中毫不讳言,意图寻找“真实的人性尊严”。尤其“人性照片”在英国刊登后,我们还看到作者的文字说明:“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送她去太平间……他努力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这是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的象征。”也正是这样一种想象情愫的感染,国内所有媒体都原汁原味地、不假思索地转载,而互联网上更是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全民的悲泣、普遍的痛楚、自然的感动……这些都成为人的本能反应,每一个人在心灵的极端脆弱中都渴望汲取一种人性的力量。事实上,吴加芳当时的举动很可能也带有为人丈夫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本能和很多真情流露的感人瞬间一样朴实无华,那一刻,他的头脑里并没有人性、真情这些高尚的字眼。只是在那样一场重大灾难后,无数备受伤害的民众在潜意识里望穿秋水,希望人性力量的出现,所以,必然会出现一种人性力量的具体代表,于是,“最有情义的男人”诞生了,即使不是吴加芳,也会有李加芳、张加芳的出现。
民间的无限渴望、无限想象原本天经地义,在想象中,“吴加芳”其实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人类在灾难面前给人力量与温暖的精神符号,只要没有媒体去还原符号背后的所有真相。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媒体在很长的时间里,牢牢地为情绪所感染、为感性所遮蔽,没有想到“吴加芳”背后的所有真相与细节,反而一次次不遗余力地塑造“高大全”式的偶像。在社会中,普通民众的逻辑牵引和左右了媒体的逻辑,想象与感性牵引和左右了冷静与理性,两种逻辑的合二为一,终于使这一“美丽的谎言”一直演绎下去:吴加芳获得了声誉、厚望与爱情;摄影师沈祺徕一拍天下闻;甚至是那辆载着妻子的摩托车也成为博物馆的收藏物。
激情终将冷静,想象终将回归理性,毋庸讳言,只有基于真实的“人性尊严”才能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力量之源,只有基于真实的新闻逻辑才能在所有的阵痛中实现社会的某种平衡。“最有情义的男人”可以在民间的逻辑上众说纷纭、各取其所,但对新闻媒体而言,对真相而言,时刻冷静理性地追求真实,这是责任,也是教训。
直到现在,有一种模糊仍在继续:那张在汶川大地震后广为传播的照片《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究竟是首先刊登于英国的《每日电讯报》,随后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还是首先刊登于英国的《每日邮报》,随后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因为《南方周末》和《东方早报》曾报道这张照片是刊登于英国《每日邮报》后广为传播的,而《环球时报》等大多数国内媒体曾报道该照片是刊登于《每日电讯报》后广为传播的。
前一篇: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早出晚归”
后一篇:停休假保饭碗的悖论与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