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普通伦理因稀缺而感人时

(2008-12-10 14:12:07)
标签:

杂谈

十年砍柴专栏

  吴家芳,四川绵竹一位普通的男子,他和其他数十万灾民一样,忍受着丧亲破家的痛苦,要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但他又是忍受苦难的灾民中幸运的一个,因为在丧妻200多天后,一位成都女子答应嫁给他。他感动这位女子的原因是他对亡妻有情有义。
    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吴家芳骑着摩托车,把死在集镇上的妻子的尸体小心翼翼地绑在身上,运回家安葬。这幅画面被英国记者拍下刊发,在那个举国同悲的日子,感动了全中国。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ID为“花月其人”的网友,有感于此,填了一阕《双双燕》。词中道:“一骑沉沉似铁,载无量,风干泪血。/双肩托付平生,旧日头巾亲结。/凝噎,繁花季节。/惯暑往寒来,等闲蝴蝶。/与君归去,鬓影那时交叠。”我感叹这首词的深情神韵不让纳兰性德。
    但是,我对英国媒体将吴家芳“给妻子最后的尊严”作为一件新闻报道,而且感动中国,略略有些难过。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二战结束一个甲子后,还在各地寻找阵亡的将士骸骨,运回本国安葬,以示对爱国者的激励,对生命的尊重。我泱泱中华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普通人懂得尊重生命不是很正常么?
    从一个民族对待生死的态度上,就能看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程度。可以说,中华民族是最早形成一整套有关婚丧嫁娶礼仪的民族,贺喜问吊,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早在周朝,丧礼就有严格而繁琐的规范。这些礼仪历代可能有所损益,但主旨不变:善待死者的尸体,从而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所以,营葬亲人的尸体是超级大事。哪怕其人死在战场或刑场上,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把亲人骸骨找回来,埋葬在故乡。有些人家境贫寒没钱将亲人灵柩运回去,有寺庙免费提供暂厝的场所,等待条件成熟再运灵柩回乡。能急人所难,帮助别人护送灵柩回乡者,往往博得交口赞誉。比如湘军名将江忠源,早年在北京时就以护送同乡灵柩而有侠义之名。前两年湖南衡阳的农民李绍卫,老乡病亡,他千里背尸回乡,就是基于这种古老而朴素的观念。
    中国自“五四”以来,“现代性”是近百年来一个关键词。现代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二分法,不仅存在于科技、制度的领域,也存在于道德伦理与文化的领域。建立在宗族社会结构基础上的纲常伦理,因为压抑人之自由心性而被批判、摈弃。但必须承认,某些人类基本的情感伦理是和那些不合时宜的旧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批评者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比如父为子纲,固然不对,但子对父亲的孝顺应该是超越时代的;夫为妻纲是陈旧的,但夫妻恩爱是哪个社会也提倡的。
    现代人过多地强调经济理性。夫妻婚前财产公证固然有利于减少婚后纠纷,但这种理性显得冷冰冰。而丧事从简有利于减少浪费,可情感的表达需要一定的外在仪式,需要付出成本。因此,我们有时会感到困惑,居住在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越觉得人情凉薄。而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可能看到古风犹存——— 其实,这类古风是离人性距离最近的。
    绵竹农村的吴家芳做了他该做的,感动了公众,连他找到新的伴侣也成为新闻。而国宝级学者季羡林,一生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可在享受政府和北大的尊崇待遇之余,13年见不到自己的儿子。我想这决不是真正“现代性”社会的特征。 (作者系知名网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