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卖肉”是玩弄时艰的恶俗炒作
(2008-11-29 12:55:35)
标签:
杂谈 |
■ 周东飞
近日,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荣”,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11月28日《广州日报》)
尽管有才子卖肉的先例,但那毕竟是个案而已。难道所谓的经济不景气,真的已经让饱读诗书的学子们非要取猪肉而舍斯文了吗?没有蔑视这个岗位的意思,只是觉得十几年寒窗的他们一拥而上,对于那些别无长技的群体而言,是一种不平等竞争。
问题的实质在于,所谓“硕士卖肉”事件并不存在,这只是一起恶俗的炒作。年薪8万元并不是一个普通“猪肉佬”的薪酬标准,如此高价所招聘的也只能是一个猪肉连锁企业的管理人员,而不可能是普通“猪肉佬”。所谓的档口叫卖、杀猪剔骨,不过是招聘中的考试秀,以及轮岗培训中的一些熟悉业务的必要环节。但让人费解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企业和媒体都一口咬定“1500名硕士争做猪肉佬”?除了吸引眼球,实在看不出这种假意夸饰的必要性。
市场从来不缺少炒作的动力和炒作的奇才,问题是炒作不应突破公认的底线。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都是底线,而在当下尤其不能以“经济不景气”挑拨公众的心理感受。所谓“硕士卖肉”本是一桩炒作案,研究生趋之若鹜只因8万元高薪诱惑,绝非就业艰难走投无路。非常简单,若将8万年薪换作一般“猪肉佬”的真实工资水平,求职者立马会拂袖而去。硬要将一出闹剧作为经济不振、工作难找的例证,实在是一种作恶。
玩弄时艰的后果,是往民众本已恐惧的伤口上撒盐,而恐慌的放大和扩散,必然带来消费的进一步萎缩,整个经济将为这种心理的挑逗付出沉重代价。时艰需要共渡,其基础是善意与共识。那种把艰难当成恶搞由头的举动,至少应该受到谴责。
前一篇:问题书记带来的"官场生态"猜想
后一篇:法律失守才是黄静案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