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政府打分,是个天大的问题
(2008-11-25 21:24:31)
标签:
杂谈 |
■马九器 第四届中国公共服务评价国际研讨会发表的《2008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显示,公共服务价格合理性与公开透明度成为众矢之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整体表现堪忧,例如对于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近半受访者表示听证会是“走形式”;在城镇地区,社保在不同职业群体间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用妇孺皆懂的俗话总结就是:专业调查显示,老百姓认为政府做得还不够好。 结论并不重要,网友在网上的批评可以集结成一部《四库全书》,谁会理会上面那种温文尔雅的评价;效果也不重要,除了自己的老师,有几个学生会在乎别人的打分。但这种对公共服务的调查和评价行为,仍然涌动着一股澎湃的力量,这是一种社会的力量,一种科学和专业的力量,一种公民社会的力量。 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为公众服务,公共服务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别无私利;公众有权利要求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提供更便利、优质的服务。这是现代国家的常识,现代文明的常识,无论政府、公共机构还是公众,不可能无视此类常识。只是,在现实中缺乏将“常识”这种原料加工制作成成品的制度设计,而来自民间、来自学界、独立于政府与普通大众的第三方评价,为弥补制度设计的缺失带来有益思考。 学生为什么会非常在意自己老师的“打分权”?因为分数在当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在学校、同学、家庭等诸多环境里的处境,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向等一系列行为。这里面透露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制约原则:谁掌握了一方的“打分权”,谁就拥有制约该方行为的力量。 政府、公共事业机构和公众之间也是如此,如果被服务者拥有对服务者的“打分权”,那么也就拥有了保证对方不断提升服务、完善服务的力量。不过,公共领域的“打分”不像教育领域那么简单,毕竟被服务者数量成千上万、个人利益参差不齐,从操作性上很难实现“人人打分”,退而求其次,公众可以把“打分权”委托给第三方,由独立的第三方完成对服务者的“打分”,最终从“分数”上改善政府与公共事业机构的服务效能。这样的第三方不仅是独立的,还是中立的,更是专业的,如此才能“打”出恰如其分的“分数”,既让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心服口服,又让成千上万的被服务者信任。 当下的中国政府正在进行一轮艰苦卓绝、坚定不移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的公共服务效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各地正就此进行各种制度创新。从中国公共服务评价研讨会的背景和形式分析,无论是公共调查的科学专业性还是独立性,都具有“打分者”的特征,如果将这种“打分”机制从民间引入政府和公共领域,无疑对当下的行政体制改革大有裨益,毕竟,谁来打分,关乎公权与公众关系的政治哲学、关乎广大民众的福祉,天大的问题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