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环境波谲云诡 权利躁动尤当呵护

(2008-11-25 21:26:15)
标签:

杂谈

  ■马九器

  从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到中国宣布4万亿的经济投资,从沿海地区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破产到楼市的持续萎靡,从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信息报道到民间个人的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到一种不确定的社会压力在周身弥漫,经济环境的波谲云诡,势必唤起不同群体心理上的某种微妙的变化,敏感、焦虑、恐

惧、躁动,内心同样波谲云诡。

  在社会心理波谲云诡、跌宕起伏的时候,社会也很容易出现不同形式的躁动,尽管两者之间很难有一目了然的逻辑联系,但越是在经济环境出现某种震荡时,转型社会就越容易发生共振,这应是一种基于逻辑与经验的常识性推断。在此种背景下,近期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出现的某些社会震荡,就尤其应当引起各方重视,可以说,经济大张旗鼓地刺激与民生大张旗鼓地呵护,应当并驾齐驱。

  所谓的“社会震荡”,一是“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后出现的有些地方出租车“连锁罢运现象”。一连数起“行业罢运”现象绝非偶然,固然有其背后的共通之处,但也有一种权益受损后心理长期压抑后的权利躁动成分。

  二是最新《南风窗》报道川渝不少县区持续数月的“停课罢教”现象,从一个县迅即波及数县区,而根本原因是教师待遇明显低于公务员,有违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规定,且长期得不到改善。与“出租车罢运”事件一样,同样反映出基层教师群体的一种权利躁动。

  在构成社会整体的诸多群体中,某些群体由于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而利益表达、权利沟通渠道并不完善和畅通,他们的社会心理躁动可能更容易爆发。在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相对平和的状况下,某些弱势群体的躁动比较容易自我控制和调节,因为利益的得失不至于带来直接的心理刺激,利益的损耗还不足以较大影响自身的生存状况。可在环境一旦出现某种震荡的情况下,比如当下笼罩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局,利益的损耗、长期的压抑,就容易使群体心理下的躁动成分放大,最终导致他们以一种过激的形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不仅是出租车司机,不仅是基层教师,如果在社会、经济环境波谲云诡之际,某些群体涌动的权利躁动得不到呵护,或者得不到更好的呵护,那么,躁动很可能涌出内心、走向现实,成为社会之痛。

  因此,当各地政府将目光更多聚焦在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层面时,更应有对不同群体权利的呵护、权益得失的关注,尤其对弱势群体权利的躁动更应 “寝食难安”,因为在任何一次环境的动荡中,弱势群体的抗风险能力最弱,群体心理受伤程度最深,权利躁动下的震荡可能性也越大。理性的权利躁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权利的躁动需要更多的公共关怀,为政者如果失之偏颇、疏于呵护,即使经济实现“单足”的奔跑和跨越,整个社会也迟早要付出本不该付出的代价。

  时下经济的动荡与调整正是带给为政者执政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特别是经济刺激与民生关照间的关系,公共管理与权利呵护间的关系,尤其需要以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厘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