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
谢亚龙“留任足协、再搞四年”的传言一出,旋即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动静。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出面辟谣,却并没影响各路神仙讨论的热情,球迷和网友态度空前一致地集体“倒谢”,高达9成网友认为他已没有能力带领中国足球走出困境,不宜再留,更有网友称谢亚龙是
“国足最牛钉子户”。(11月22日《京华时报》
)
从当初奥运赛场上无处不在的“谢亚龙下课”,到今日网络上遍地生根的“谢亚龙别留”,再联想起“龙王”先生长期以来在板砖、口水中地位岿然不动,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出来了:民意究竟对官员任用有多大作用?任用官员时顺应一下民意,真就那么难吗?
理论上讲,“足协副主席”职务不算是官;但实际上,足协与体育总局的那点关系、足协领导谁上谁下谁拍板,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都是知道的。既然足协“替”总局干着管理中国足球的活儿,那作为纳税人与据说是足球衣食父母的球迷同志们的意见,在任用“副主席们”时是否也应听上一听呢?
诚然,为官一任,难免会“毁誉”一方,想让所有人都说你好,简直是奢望。但问题是:不能因此就漠视批评的意见,如果绝大多数甚至高达97%%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了反对声音,难道不该被重视吗?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雪亮眼睛看过后的表态应该是有点价值的,总不能以一句“群众的眼睛常常会被蒙蔽”而公然搁置一旁吧?一万个群众说不好,一个领导非说好,是应该一万个群众反思两万只眼睛,还是一个领导反思自己的两只眼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用在改革创新上是很好的,但用在对干部任用上,未见得是“有主见”的代名词了。
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的清议制度。比如说汉代的明堂,开辟一块四边没墙的公共议事场所,不管是乡里莽夫还是太学学子,都可以到此纵论天下,对官员进行评价与批评。要知道,那可不是发发牢骚就完了的,这种“清议”是会被统治者有意识纳入到官员评价、任免当中去的。
今天,拜现代传媒与网络所赐,“明堂”无处不在,关联并不直接的群众“清议”,是否更充分被采用了呢?对干部也常有征求意见的考核,但基本是针对与其相关的人,比如上级、下属的意见,而吸纳社会普通公众的外围意见进入官员任用评价轨道的能力似乎还有所欠缺,缺乏足够的敏感与自觉。或许,是因为官员任免太强调内部程序,而程序恰恰对这部分构成又缺乏重视?又为什么有些官员落马之后,会有报道说,其在任上专横跋扈已为民众所不满,编排他的段子、短信早已满天飞舞?这些算是“清议”的意见,为何不能在倒台前进入评价轨道,或者直接导致其倒台呢?
应该承认,全国人民都能对谢亚龙的是非说上一嘴,还是有进步的。中国足球不管有多少黑幕,相对而言,由于长期处于闪光灯下,主管者的分工、表现、能力,大家还是能够看清楚一点的。想想看,有多少更为重要的岗位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群众的
“神秘化”存在,大家完全不知道自己雇用的公仆职责分工与表现几何,想要清议一番也无从下嘴呢?如果在这还算是最能让大家看几眼、说几嘴的领域,表现出的也是说了白说,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大家旺盛的表达热情焉有不受伤害之理?
也许总局有苦衷,也许龙王有委屈,但这么高分贝的反对声音,总还是应该作为是否任用的重要依据的,这是一个致力于发展民主的国家应该有的权力自觉,也是保护干部不把一个人往死里“烤”的管理智慧。在一个发扬民主的社会,任用干部时多听听民意,顺顺民意,没那么可怕,更谈不上丢人。至于有人辩解“摊子太烂无人接”,那更要对把摊子搞烂的人问问责了,焉能成为继续铺摊子的理由?再说了,真的无人能接吗?中国足球已臭成这个样子,难道说换了别人就一定会更“臭”?未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