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快快降 接轨慢慢来
(2008-11-01 15:38:41)
标签:
杂谈 |
■ 毕诗成
昨日坊间传言:受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压力,相关部门已拟定三套成品油零售价下调方案上报审批,11月中旬前有望下调。同日,发改委价格司人士否认了“油价下调20%%、燃油税同步推出”的所谓“谣言”。一时间,油价降还是不降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
几个月来,降油价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于6月20日调定的油
价,对应的国际油价是每桶135美元左右,但经过一路狂跌,目前国际油价已跌到每桶60美元左右,我们却按兵未动。媒体分析,现在美国成品油价格相当于人民币5块钱每升,而中国成品油93号是6块多一升———
中国油价已比国际油价高了很多。
对此,市场早已“蠢蠢欲动”。一批社会加油站纷纷降价促销,甚至中石油北京加油站也按捺不住,搞起了“加油卡优惠”的变相促销。然而,或许是担忧下调之后国际油价再现反弹,价格主管部门保持了四个多月的“岿然不动”,令舆论很是不满:人家涨时跟着涨,人家降时我们为何不跟着降?
就当前低迷的国际金融形势来看,国际油价短期内不大可能强劲反弹。如此形势之下,虽有部门仍抱守“价格杠杆保护能源”思路,但为了保增长、拉内需的大局,降低油价似乎已箭在弦上,不容不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领先”国际油价这么久,也实在需要尽快降一降让大家顺顺气了。
表面看来,降价将使国内外油价更加“接近”,但必须警惕的是,这种“接近”绝不等同于完全的“接轨”。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甜头,掉进垄断巨头的“陷阱”里去。
近来有个很高调的说法:中国面临油价与国际接轨的最佳时机,越是业界人士越是激情高涨,似乎谁不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谁就是笨蛋似的。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说,要尽快实现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石油业商会会长张跃说,抓住时机完整地接轨,才能根本消除油荒;一些研究者也认为,阻碍中国能源彻底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油价过高”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目前都有所减轻,接轨时机已经成熟。
但也有聪明人士一眼洞穿了石油巨头的小九九:国家允许的中准价基础上浮动8%%的政策你不用来降价促销,却干嚎着要“接轨”,难道就没有私心吗?
国内油价应该下降是事实,定价机制太死板也是事实,但两个事实相加,绝不该立马得出一个“全面与国际油价接轨”的结论来。我们需要加强的,是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是价格机制的灵活性,如果按石油巨头们的算盘一下子“接”上去,短期来看是成品油价格下降,长期来看,若国际油价再度攀高,我们是否能够承受?
这么说不是简单地反对市场,而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素质,还不具备完全接轨的能力。其一,市场竞争主体远谈不上多元化,两大巨头高度垄断,完全随行就市,很可能会“跟涨不跟跌”,后果无法预期;其二,我们没有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面对国际油价高涨,除了亦步亦趋,自我保护能力仍然很弱;其三,目前税收改革没有到位,燃油税没有纳入成品油价当中,价格并不完全反映能源稀缺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搞油价接轨,其负面效应恐怕很难掌控。
在国内油价长时间高于国际油价之时,舆论塑造了一个“接轨=降价”的梦想,但一旦真的接上了,石油巨头或许可以一劳永逸、保赚不亏了,但普通民众却难保总有好果子吃,美梦变成噩梦也未尝没有可能。所以,当务之急是把偏高的油价先调下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快快地搞;至于接轨,则须着眼于理顺价格机制在能源市场中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高度逐步推进,慢慢地来。
什么?您说如此“一快一慢”的思路是妄想甘蔗吃出两头甜?但既然是国企管控石油,自然是要怎么利民怎么想,试图吃个两头甜,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