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拥有一个身份贬义谱系

(2008-10-19 15:10:15)
标签:

杂谈

刘洪波专栏

 所谓“六警察打死一名体校大学生”案,舆论转向的速度之快令人惊诧。蹦极式的舆论起伏,成为社会的情绪显影。现场视频与一些细节性文字的出现,推动着人们的想象,构造着人们心中的案件图景。

    “六警察打死一名体校大学生”,我在这个表述前面加上“所谓”二字,是因为这个表述埋伏着
情绪爆炸的引药。在这个表述中,每个词都具有情绪引爆功能。随着现场监控视频和一些细节性文字的出现,这种情绪饱满的语言构造被证明为意图过于强烈。

    监控画面使人们关于警察和大学生一般行为特征的定义不再有效,前者的忍让和后者的纠缠,使人们的心理图式产生了逆转,乃至产生与杨志卖刀相似的感受。舆论转向因此产生。新的情况已经出现,死者的家庭背景又成了一个议论话题。人肉搜索,网友爆料,告诉人们死者家庭非同一般的经济与政治背景。在一部分舆论的眼中,死者迅速地从大学生变成了“纨绔子弟”,由此,事情进一步地进入了衙内故事的解释模式。

    很快地,更新的信息又来了,媒体采访否定了死者父亲为房地产大老板的传言,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则表示,“关于网络传言死者林松岭和另一名当事人车亮的直系亲属分别是中央部委和省市有关领导,我们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并与这些领导本人逐一核实,这些传言均不属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借此制造事端、混乱和影响,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死者作为“纨绔子弟”的基础又被抽离。

    抑扬顿挫之后,人们对这起案件的反应,开始进入平静的等待。所谓“六警察打死一名体校大学生”的案件,不再停留于愤怒的窗口期,涉事双方在社会舆论上所获得的情绪支持大致平衡。

    如果没有出现死亡,你会怎样看待视频所展现的场景?我想,很多人会认为纠缠不已的一方十分粗野。但毕竟是有人死去了,死亡不仅改变了事件法律上的性质,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一个人很粗野,但他也不该死亡,这是一个硬道理。对死者说三道四,也会让你觉得不厚道。死亡使一方获得了“同情分”。

    人们在谈论警察与大学生的被标签化,其实,被标签化的还有“富豪”与“权力人物”。案件最初作为“警察打死大学生”被报道,陡然激起了愤怒反应。而后报道涉及了死者家庭的财富与权力背景,对照现场视频,人们又产生了逆向的愤怒。愤怒与逆向愤怒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身份概念之上。

    我不会指责人们的认知过于简单。我想,案件怎样处理是法律范围内的事情,案件引起怎样的情绪反应,则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法律问题应依从具体的事实与法律来判断,而社会情绪往往是建基于日常生活。警察如何,大学生如何,财富如何,权力如何,他们的形象由日常的行为自造,投射于人们的社会记忆,具体的事件不过将这一记忆唤醒,并成为态度得以表达的契机。

    在中国,各种社会身份几乎都处在一个贬义的谱系之中,各种身份的社会评价已普遍降低,不同的只是降低程度不同而已。在这个谱系中,大学生的社会评价相对而言降低较少,因为无论大学教育的质地如何,至少大学生不是有加害能力的群体,而警察、富豪、权力人物的社会评价中,贬义成分大到了何种程度,看看哈尔滨酒吧冲突事件的舆论蹦极就可以知道了。

    可以说,现在各种社会角色处在一个相互打低分、各诉委屈的状态。人们相互给予低分评价,又各自说明自己是多么无辜。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劣质化倾向,大家在污泥里滚作一团。这种状况根源何在,应该看看哪些社会角色处在这个贬义谱系的顶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