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机构和人员核心在于转换博弈机制
(2008-09-10 15:06:56)
标签:
杂谈 |
■
财政部网站日前公布
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招致网友的一顿狠批:靠收买能让公务员正常退出吗?不过,这反问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不太准确的是:国家也没有指望完全靠财政补贴来解决问题,财政补贴只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而已,君不见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局2008年下半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就指出,公务员将建立正常退出机制和辞退规定。
但我们还是有话要说。之前,我们经历了数次机构改革与人员精简,但每次结果都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越精简,越膨胀,而且,每次精简,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例如一些地方对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和年龄较大的公务员如果愿意提前退休,根据提前退休时间增加1档至3档的工资;对于自愿创业的,一次性给予5至8年基本工资的辞职补偿金。但是,用不了几年,膨胀的人员又远远超出了精简的人员。人们就有理由质问:用财政来补贴精简人员,会不会照样打水漂呢?
说到底,中央政府为了减轻财政的压力,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就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相反,地方政府和官员则希望造就更庞大的行政机器来便于管理,他们不想机构和人员的精简,甚至有扩张的冲动。因此,对于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表现形式便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而与地方的民众无关。但由于中央与地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中央的监督力量有限,中央与地方在机构和人员精简的博弈上,显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当中央加大力度和以经济利益进行“诱惑”时,精简暂时占了上风,但当风头一过,又会形成“报复性反弹”。
因此,精简机构和人员的核心问题在于,必须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转换成为民众与地方政府的博弈。道理很简单,地方政府处于民众之中,民众对地方政府人员和机构的增减最为清楚,信息上不存在不对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机构和人员的增加,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税负增加,他们对此最为敏感,也有监督的愿望。现在的核心问题在于,必须让地方民众对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发言权和决定权,能让他们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来讨论、决定和批准政府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他们能有权监督地方政府遵守法律和中央政府的规定的执行情况。地方政府在精简机构和人员时将主要面对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身边的民众与纳税人,这种博弈方向的转换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地方政府如无法在精简之后再瞒上欺下放宽“公务员的进口”,就不会再出现恶性的人员膨胀。我们才有机会打赢这场机构和人员精简的“人民战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