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培养自己的奥运冠军
(2008-09-01 13:01:08)
标签:
杂谈 |
■吴睿鸫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新生开始报到。让学生惊喜的是,新科奥运冠军林跃、火亮、秦凯成了他们的同学。(8月31日《北京晨报》)
现在,正值奥运冠军们纷纷被保送上名牌大学的时刻,但是,体育明星上大学,并非“顺顺当当”,近年来,每当有关体育明星保送上大学的消息出
从网友的留言不难发现,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上,即体育明星上名牌大学,占据相对短缺的教育资源,破坏教育公平,是无法容忍的“赢者通吃”。就现在而言,我国运动员大都是功成名就后,再上著名高校,笔者觉得,如果有一天,名牌大学能培养出自己的奥运冠军,那么,人们就不会再为这些体育明星们,上名牌大学争论不休了。
事实上,高校培养奥运冠军,并非空想,是有现实依据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不少奥运会冠军来自高校。譬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女子100米仰泳冠军,美国人考芙琳,年龄22岁,是在校大学生;北京奥运会上,女子佩剑队冠军,美国选手玛丽埃尔也是在校大学生。
在国外,这些在校奥运会冠军,大都将运动和比赛当作业余爱好,体育竞技并不是上大学的最终追求和目标,他们所选的专业与职业理想有着密切关联。除了运动员身份外,往往有其他职业和学业。所以,不仅能增加体育寿命,也能在毕业后,依靠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来谋生。
值得欣慰的是,对于名牌大学何时能培养出奥运会冠军,已引起了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8月15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各级各类的学校是一个培育各种竞技优秀人才的基础性的场合。
因此,笔者以为,要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为契机,不妨先将一些名牌大学,纳入培养奥运冠军的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奥运场馆,将培养的渠道逐步由专门的体校转向普通院校,一方面,能拓宽运动员培养渠道,逐步摆脱举国体制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体育运动的普及,实现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长盛不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