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利益一挥拳,公共利益就受伤
(2008-08-27 15:09:26)
标签:
杂谈 |
■王石川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端。
作为有名的能源大省,山西煤炭运力一直是瓶颈。山西省政府目前正计划投资千亿修一条铁路货运专线,遭到铁道部阻挠。地方政府的报告中,铁道部占股30%%,而在铁道部的报告中则要求占股35%%。其实争论焦点就是地方政府占据主导权还是铁道部占据主导权。
这方面的例子可谓多矣,多到俯拾皆是,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了。燃油税改革为何迟迟难产?持续10多年而无法破冰,背后隐匿着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和交通部门这三方的利益。新医改方案久久难以面世,一直隐而不发,有学者指出,该方案的出台一再延迟,不是缘于学者的争议,而是受制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博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的方案将是一个折中的、妥协的方案。坊间曾如此描摹一些部门争夺利益的姿态:许多行政机关对待有利的职责(收费权、审批权、处罚权),就像橄榄球比赛一样,你争我夺;对待利益不大的职责,就像击鼓传花一样惟恐落在自己身上。如此辛辣的描写,可谓传神而入木三分。
部门利益一挥拳,公共利益就受伤,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显而易见,诸如医改方案不出台,燃油税改革难施行,最终损害的是公共利益。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部门利益破坏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总代表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整体行动,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蔓延成了社会差距拉大的一个因素,激化了社会不公平感和阶层之间对立的情绪。正因为部门利益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并最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才迫切需要革除这一畸形的现象。
权力可以妥协,公共利益却不能被弃置一旁,而让部门利益一逞私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遏制部门利益委实不容易。原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日前接受采访时回忆了这样一个让人感慨的事例———
悠悠万事,公共利益最大。无论如何,部门利益必须从属于公共利益,因为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出台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其最终指向都是最广大的民众,广大民众才最有发言权,如果反倒成了少数部门自肥的工具,恰恰与公共政策的本质背道而驰。何以避免权力部门化,公共利益部门化?建立利益回避制度或可一试。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制定公共政策,让那些利益相关部门避嫌,起码界定清楚这些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相关报道见B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