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谁都没有想到,刘翔会以退赛的方式告别北京奥运。这一离去,让很多人泪如雨下,也让很多人言语纷纷。言语的倾诉、观点的表达是为了启迪后来者,希望我们所呈现的这一组观点,能够让观者有所收获。
退赛牵动了谁的神经
■ 姜锵
刘翔退赛牵动着亿万国人的神经,其原因在于4年前雅典的一鸣惊人之后,刘翔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他和他取得的成绩被赋予了无限多的意义。当这次刘翔做出运动员保护自我职业生涯的选择时,却发现自己的行为,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竞技范围。
爱之愈深,期望愈多,这是普天之下人们共有的心理。刘翔退赛的那一刻,不仅鸟巢现场的观众们鸦雀无声,一些媒体也用上了类似“中国哀伤”之类的字眼,来描述国人的心境,自是可以理解。至于刘翔个人,在7年拼搏之后迎来北京奥运会的机会,自是倍加珍惜,然而在与伤病对抗数月之后,走上跑道却无奈地选择退赛,内心的犹豫和挣扎是外人难以想象的,而为了保护身体和延续职业生涯,在知其不可之时选择退出,也是运动员的权利。两种行为和心态看似都有合理性,现今却产生如此隔阂的心理失落与对抗,究其原因,除了国人对于体育有着诸多超越竞技层面的寄望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则是商业因素之于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体育营销早已被证明是现代市场营销实战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财富突飞猛进的国度,体育营销有着惊人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中国市场上的商家们,开始热衷于塑造和追捧体育偶像,进而和他们一起敲开消费者的钱袋;与此同时,体育明星们也乐意利用商家的推广来推高人气,进而带来人气和财富同时剧增的滚雪球式的收益。市场经济讲究产出收益比,收益与风险是孪生兄弟,权利和义务必然对等。当刘翔身上承载着数十个国内外高端一线品牌的期待时,商家们实际上是选择了与刘翔一起博取收益,同时一并承担风险,如今刘翔的退赛,这些商家们自然变成最为伤神者,从昨日门户网站上超高人气的刘翔退赛视频前却是刘
翔无处不在的广告,即可见一斑。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的失利和1988年体操王子李宁的陨落相比,当刘翔在鸟巢选择退赛时,
13亿中国人承受竞技体育的残酷和变幻莫测所带来的冲击,已经有了足够坚强的心理准备。而另一方面,在经过30
年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之后,刘翔的退赛牵动着无数商家的神经,却是当年的女排和李宁未曾遭遇的。
体育营销时代无所不在的商业规则,收待和把握商业利益,艺术地周旋和搏击在商业和体育领域。(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翔是人不是神
■ 杨明
刘翔是人不是神,在无法承受的伤痛下,他选择了退出。
刘翔因伤退赛无可指责,这是刘翔在万般无奈时能作出的唯一选择。没有谁比他自己更想赢得这块金牌,也没有谁会比他本人更伤心、更遗憾。
从雅典到北京,刘翔每一天都拼搏在训练和比赛场上,含金量最高、最受13亿人期待的这块奥运金牌,鞭策着刘翔带伤玩命。刘翔已经尽力了,他没有“作秀”,没有矫情,他把痛楚低低地藏在埋下的脸上,他没有用亡命之徒的莽撞继续让伤病加重,他那果断的一“背”,虽然令不知内情的观众如五雷轰顶,但却符合他的性格,不失英雄本色。
刘翔的压力太大了,本来这个劳损型的伤病完全可以用各种手段调整恢复,但是,刘翔师徒哪敢有半点懈怠,“别人是一天天地备战,我们是一秒一秒地计算。”孙海平前段时间的话语里透露出全力以赴的决心,也显露出常人不可能体验到的巨大压力。我们忍心责备他们对这块金牌太渴望吗?我们忍心批评刘翔离场没有向观众挥手告别吗?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田径队应该早些透露刘翔被伤病困扰的消息,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早点透露既可以给刘翔减压,也可以让国人和观众心理早做准备,完全可以避免观众和媒体目瞪口呆的窘状。(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宽容刘翔还是刘翔宽容“我们”?
■ 大丫山
对于刘翔退出比赛,绝大多数观众、网友心情都十分激动,表示无法接受。有人说,临阵退却这太不应该,“既然已经上场,哪怕受伤也要坚持比赛,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顺着这种思维,有人很快发出质问,临阵“脱逃”的刘翔是“飞人”还是“刘跑跑”?当然,除此之外,不少人在努力呼吁———
宽容刘翔……
应该说,宽容刘翔,这是必要的。毕竟,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宽容,他就很难立足于世,人与人之间的起码关系也变得危险起来。但问题在于,对于刘翔这样一个特殊人物,人人都有资格去宽容他吗?或者不妨这样问:是“我们”去宽容刘翔呢还是刘翔来宽容“我们”?
许多人把刘翔当成一个“神”供于“神坛”之上。在这些人中,有对刘翔投以纯粹敬佩、欣赏目光的“我们”,也有寄托于刘翔成绩实现超越田径类冠军梦想的“我们”,还有把刘翔当成凝聚人气的道具去赢得收益包括广告收益、个人荣辱的
“我们”……
在众多的“我们”中,有的在体育精神实质上支持、激励了刘翔,有的在英雄情结上神化了刘翔,但更有的因关注目光过于狭隘或自私或急功近利而忽略了人文关爱,忽略了运动员的本质属性,而在刘翔今后的路上设置了重重压力,道道阻碍,甚至是一种无形的陷阱。这时的刘翔,已经不是雅典奥运会上那个自由自在、全身心飞扬的刘翔,而有着各种顾虑、伤痕和担忧……他,太累了!
令无数“我们”震惊,刘翔最终选择了“退赛”,选择了“自己”。从这个角度说,刘翔的选择,何尝不是对自身极限的一种超越和挑战呢?何尝不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新的展示呢?那么,面对刘翔的选择,到底是谁理解错了呢?到底是“我们”宽容刘翔呢还是刘翔宽容“我们”?想必,一切答案都将不言而喻!
刘翔落寞的背影里写满了公众的哀伤
■ 李晓亮
“飞人”折翼,刘翔未翔。公众的哀伤,甚至甚于刘翔本人,这样发自肺腑的虔诚让人动容。刘翔,一个110米栏的运动员,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本不该承受如此沉重的希冀的。但是,也正因为他是一个110米栏的田径项目的运动员,所以寄予在他身上的期望眼神才会格外真挚、灼热。这样的情感里,很容易被掺杂进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和民族复兴的冲动。
得失无定数,胜败不可期,乃体育之常态。从这几天的比赛结果来看,国人正在逐渐熟悉并慢慢接受这一事实。只是,当“起飞”未遂的人,是被誉为代表亚洲速度的翔飞人时,公众本已逐步接受的胜败不期的信念,在那一刻又开始由清晰变得模糊。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让我们创造了一天狂揽八金的辉煌战绩。只是,在这样的体育模式下,普罗大众一般又普遍缺乏强烈的参与其间的热情,而是已经习惯了敬而远之置身事外地旁观。奥运奇迹的创造,对公众来说,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却无触手可及的欲望。
比如,刘翔闪电般跨栏,飞翔于奥运赛场之时,公众会声嘶力竭地呐喊助威,由衷地献上自己的敬意与爱意,但一般不会想到吾当取而代之。而且由于前无古人,所以公众在潜意识里已经默认此类佳绩,能且只能由刘翔来亲自创造。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之下,刘翔的突然离去———
虽然是伤病原因,公众一下也很难适应。经过半晌确认这是事实之后,也只剩满腹哀伤与遍地遗憾,却很难记起刘翔的队友已经晋级下一轮比赛,比如纪伟和史冬鹏。
当然,对此,我们也不忍太过苛责。毕竟四年梦想,一朝破碎,公众的失落乃至失态都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况且,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公众在刘翔背影里写下的哀伤与惋惜中,鲜见金牌至上等功利主义的影子,流动的只是最真切的企盼与祝福,以及失利猝然降临时的惊愕与失落。
这份虔诚,这份厚重,斯情斯境,让人欲语忘言。
无需宽容 接受现实
■ 杨鹏
自从四年前雅典惊艳一跨之后,刘翔就已被视为民族英雄,因而,我们期待着刘翔在2008年奥运会上完成自己的又一次飞翔。只是,我们似乎忘记了,刘翔本身也是个普通的生命个体,他同样有喜怒哀乐,也会头疼脑热。在体育界,伤病是每个运动员必须经历和面对的大敌,伤病就像癌细胞分裂一样,你不知道何时会是爆发点,所以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说,伤病是致命的。因而,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运动员因伤病无法参赛或因伤退赛的悲情一幕。
我的意思是,运动员有伤病很正常,伤到影响比赛以至退场也很正常,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生病了就要看病,运动员因伤下场当然不需要一些人来举手表决通过。就像是一个人因病请假,耽误工作不假,可这属于不可抗拒因素,只能接受,何谈宽容?
话说回来,刘翔没能完成13亿人的嘱托,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运动员因伤退赛,也同样是竞技体育本身的内容,或许,作为看客和观众,我们真不能让这个有血有肉的小伙子像机器一样运转。受伤退赛,这个没有什么不可以,也很好理解,更无需宽容。
我想,所谓的宽容和理解刘翔的呼吁,这种声音的背后是鼓励一个人去挑战生理极限。其实,作为生命个体,刘翔应该有权利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刘言条
110米栏不是我的人生全部,如果输了,也没关系。———
10日,面对即将到来的鸟巢大战,他平静地说。
我们16号下午进村,刘翔脚跟有点疼。 ———
记者连线刘翔教练孙海平,了解了刘翔近几日的安排和训练情况。
我对刘翔绝对有信心。 ———
17日,孙海平告诉记者。
跟腱! ———
宣布退赛后,刘翔穿过起跑线退场的过程中,嘴中只说出了这两个字。
刘翔一直在“玩命”。
——— 刘翔退赛后不久,新闻发布会上孙海平说起刘翔,忍不住老泪横流,泣不成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