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口罩后的那点事
(2008-08-09 14:05:55)
标签:
杂谈 |
■舒圣祥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四名在抵达北京时戴口罩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向中国人民致歉。选手们已经向北京奥组委官员递交了信件,表示他们戴口罩并不是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是进行抗议。“我们没有意识到戴口罩会引发的影响。”“我们并不想侮辱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公众。如果我要是知道戴口罩会成为一种侮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8月7日《环球时报》)
我们乐于看到这些戴口罩抵京的美国运动员能够认识到“戴口罩到别人家里做客”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尽管“文化的差异”在此事上似乎很难解释得通。固有的偏见也罢,恶意的炒作也罢,口罩背后的那点事,我们完全拥有自信的本钱和宽容的肚量。
或许,那几位选手在出发之前,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基于当地媒体“乐此不疲”的负面报道,到了北京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北京奥运会的一个重要价值,即在于向世界敞开怀抱,让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能够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中国体验中国,从而尽最大可能去压缩那些顽固的偏见与傲慢在全球的话语市场。因此,有运动员戴口罩抵京并不可怕,只要他们尚且都是真诚的人,而不是政治意图下的工具,那么,他们自然会选择摘下自己的口罩。
有消息说,美国代表团和日本代表团都携带了口罩到北京。我们不能确定,四名美国自行车运动员之后,还会否有人戴口罩出现在机场或赛场。如果再有,我们也完全不必义愤填膺,因为这恰恰可能是别人想要的效果呢。谁爱戴谁戴,就像看到境外绿茵场上的裸奔一样,我们一笑了之足矣。
口罩背后的那点事我们不必在意,但那些口罩本身还是值得记住的。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还不够好。北京为此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只要我们始终这样坚持并不懈努力,那么就一定能够越做越好。
奥运之后,城市是我们的,环境是我们的,健康亦是我们的。我们努力改善环境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善解和同情,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个意义上,那些口罩也许并非全然没有价值。下次中国再举办大型的国际盛事,口罩不再能成为有效的把柄和噱头,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成功;而这成功本身,同样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而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幸福。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四名在抵达北京时戴口罩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向中国人民致歉。选手们已经向北京奥组委官员递交了信件,表示他们戴口罩并不是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是进行抗议。“我们没有意识到戴口罩会引发的影响。”“我们并不想侮辱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公众。如果我要是知道戴口罩会成为一种侮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8月7日《环球时报》)
前一篇:“潜规则”一盛行准有人在打盹
后一篇:变质的“人肉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