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不是对一个民族的羞辱

(2008-08-05 15:25:19)
标签:

杂谈

  ■ 卢荻秋

  200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雅典市市长卡克拉马尼斯在应邀来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接受采访时说:“我不认为批评是对一个民族的羞辱,没有一个奥运举办城市能够避免负面的报道。”“面对批评的最好的办法是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不要去说服批评者,而是要感动他们;不要总想着让别人闭嘴,相反

要让他们把嘴巴张得更大一点。”(8月4日《国际先驱导报》)

  按我们的说法,卡克拉马尼斯是个“过来人”,亲身经历过雅典奥运会前后的批评压力,因此,他的话很值得我们听一听,想一想。事实上,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角度的批评和指责已经纷至沓来,有捕风捉影怀疑奥运期间空气质量的,有生拉硬扯将奥运和人权等做政治联结的,更有不少无中生有的偏见和傲慢。对此,作为主办方的中国,应该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

  奥运会是世界大家庭的一次集体大联欢,让更多的人参与、关注、分享奥运会,本来就是奥运宗旨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政治理念、民族习惯、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奥运会历来就不可能做到人人皆大欢喜。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批评的必然性”这个前提。

  同时,奥运会又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齐聚一堂、交融碰撞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人们在这里分享不同文化在交流和和谐相处所带来的精神滋养。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宽容一切批评、宽容不同文化”的文化理念。

  有了这样两个认识前提,我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卡克拉马尼斯先生关于 “批评不是对一个民族的羞辱”的观点的深刻含义。是的,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建设性的,也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切的批评都是有意义的。这就像夫妻双方不分对错的日常吵架,看起来毫无意义,可那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两口子从不脸红脖子粗却缺乏交流,要好得多。

  批评本来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我们要区别谩骂、诋毁和批评的不同,不要把批评——— 即便是不明真相的误解——— 当成一种对民族情感的伤害,用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去草率应对。这样做,只会加深误解,强化抵触和对立情绪,从而拉大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鸿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