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长的事情就要让市长说话

(2008-07-28 13:49:22)
标签:

杂谈

  ■宣华华

  7月20日,杭州市信访局对外公布《关于选聘市长信访联络员的公告》,此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25日,四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鸥在博客中,发表了《质疑“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一文,提出七点质疑,引起网友关注。

  近日,杭州市的“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公布以来,社会舆论既有叫好之

声,也不乏质疑之声。耐人寻味的是,千里之外的吉林省四平市这位副市长,以“同行”的身份对此进行公开质疑,其受到关注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外界人士。也许,抛开谁对谁错的实践问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行政领域 “同行评议”的积极意义,远比“市长信访联络员”本身更值得关注。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通行一种“同行评议”的习惯做法,即邀请学术界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评议某项研究成果。“同行评议”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存在“隔行如隔山”的现实问题,其他领域的专家往往只能“隔靴搔痒”,而“同行”之间的评议才更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因而,尽管“同行评议”也具有一些弊病,却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学术评价手段。

  当然,在单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就某项行政事务进行决策之时,其内部同样会经历一个决策过程,甚至会向外界广泛征求意见。只是,由于现实“官场”的种种弊病所限,单个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官员,也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限制,或者是不敢跟“一把手”对着干,或者是不愿意得罪其他同行,而无法最为充分地进行意见表达,会流于“隔靴搔痒”,那些“拍脑袋”工程的成功上马,岂不正是最好的明证?

  新闻中,针对杭州市设立“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吉林这位副市长的公开质疑,就显得十分明确和深刻。比如,他敢于断言“再设立‘市长信访联络员’就已跟国家现有的信访制度相抵触了”,并提出了 “该制度是否会导致信访局成为虚设机构,维持该制度是否会增加行政支出”等行政领域的“专业问题”,显然比其他外界评论想得更为深入。无疑,这恰恰体现出“同行评议”的优势所在。

  正因如此,行政领域引入 “同行评议”也显得很有必要。对于某个行政区域的具体事务,鼓励没有利益纠葛的其他行政区域的“同行”进行评议,对于社会公众更为深刻地认识这项具体事务,一定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为此,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少数“个性官员”,而应意识到 “市长的事情就要让市长说话”,逐步探索在行政领域引入“同行评议”。(相关报道见A6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