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导自演,专题片“问政”恐有心无力

(2008-07-24 14:12:06)
标签:

杂谈

  ■ 石子砚

  政务公开大厅内,窗口值班人员在电脑上看电影;副局长开着公车出来喝酒,却说是在“执法”;机关办公室主任吃完饭不付账还把腿架在酒店大堂桌上闹事;给交警部门交过管理费,在划定的停车线里停车也被罚款……种种类似现象,被暗访拍成专题片公开播放,一部名为 《问政》的短片着实让

长沙市天心区500多名副科级以上在职领导干部“惊出一身汗”。(7月23日湖南在线)

  这部名为《问政》的短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官场原生态的怪状图景。坊间常说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可能也就如此吧。我们不否认这种“偷拍”暗访在短时间内的“问政”震慑效应,但笔者认为,《问政》短片中的场景所折射出的这种生态性的病症,如果不能赋权于民,如果没有公务员群体公共精神的回归,那么指望一部 “自导自演”的专题片来“问政”恐有心无力。

  显然,于公务员个体来说,绝不会天然地成长为一个理想中的“公仆”角色,而是一个 “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更是受道德和习俗影响的“理性人”。笔者认为,《问政》短片所折射出的种种问题,并不在于公务员个体存在多大问题,关键是这些乱象所折射出的是整个制度底线的失守,是常态监督机制的缺位,是一个生态性病症之下的必然产物,是公共精神的缺失。

  当然,要从根本上对这种生态性病症“拨乱反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和良好的权力生态作为基础。比如,在政府层面,公共精神要求必须“赋权于民”,公共政策必须认真回应公共利益需要和民众的愿望,着眼于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制度层面,需要切实增强政府政策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民生话语权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从而使民权对公权形成一定制衡,并通过这种制衡的力量,来保障公共精神的生长;在个体层面,要求公务员有明确的公职要求和公众期许,真正把公共精神作为自己“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问政》短片里公职人员的种种“痞相”,让笔者想起了政治学上著名的“无赖假定原则”理论,即假定所有的公职人员都有可能成为“无赖”,并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建立可靠的预防机制,把他们发展成“无赖”的道路堵死。而托克维尔也认为,美国的民情之一就是对官员的不信任,因为政府官员最接近权力,也更有可能成为“无赖”。如果没有一项权力去监督制约他们,他们就有可能“把整个国家抱回家”。具体到《问政》中来,笔者认为,只有当公众真正成为《问政》短片的“导演”、“制片人”,只有切实把公职人员成为“无赖”的道路堵死,公职人员才会长久的“战战兢兢”,而不只是一时“惊出一身汗”。

  一句话,只有把积极、科学的公职意识植入公职人员的公职行为过程中,内化并成为主宰这种健康、良好社会生态的理性杠杆;只有道德品行与良好制度、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滋养,才能保证公职行为的健康发展。自导自演,DV“问政”,只恐有心拯救,无力回天。(相关报道见A16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