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公交让市民在硬挤中丢失文明
(2008-07-24 14:09:54)
标签:
杂谈 |
■司马童 近日,深圳有网友在网上发文《官员如能挤上76路,我愿为深圳免费服务10年》,引来众多网友跟着感慨,“哪个官员能挤上区间302和54路,我免费帮他开一辈子车”,“谁能早上在白石洲站挤上往科技园方向的209,到我这里来领奖”。(7月23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深圳部分地段和区域的公 有多少公交让市民“要么文明、要么硬挤”?一时半会儿,或许拿不出一个权威可信的数据来。而我百度了一下“公交拥挤”,则是迅速跳出了200多万条的相关链接。可见,深圳个别公交线路的“坐车难”和“坐车超难”现象,在其他许多地方和城市未必不存在。如果说,以前对于此类矛盾和问题,一些有责单位和部门,往往还能强调各种理由,有意无意地“闻忧不惊”,那么,在网络民意传播迅速的今天,确实是想瞒瞒不了、要捂捂不住了。 建设一个文明有序、和谐共存的现实空间,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市民百姓衣食住行重要一环的公交服务,显然也是体现这种文明与和谐程度的一种“风向标”。这些年来,人们也耳闻目睹了各地尝试和开展的一些“提升车厢文明、提高市民素质”的新举措、新做法,譬如“拒绝让座要罚款”等,想些创新的思维未尝不可,但凡事先得打基础。就公交文明来说,“公交优先”的力度和深度还做得并不十分到位,老百姓坐车时经常还处于一种“硬挤才能上去”的水准与状态,又怎能轻松大谈“车厢文明”? 说得重一点,“讲文明就得弃公交”可谓是一种管理的羞耻。一个地方和城市,如果真正想以公交出行衬托市民的文明素养,就应在切实加大相应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及时发现和消灭这种公交站点的“挤点”,使得乘坐公交车的市民百姓,不再感受到经历“一场战斗”的惊恐。那么,面对这个最最基本的要求,试问有多少地方的公交管理者,已能毫不犹豫宣称不再感觉“羞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