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砚
在坊间对于“范跑跑”与“郭跳跳”如火如荼的激烈争论中,央视名嘴张羽写博为“逃兵记者”徐娜辩护,又激起波澜无数。央视记者徐娜在5月13日晚电视直播中因拙劣的表现被网友称为“逃兵”,称其“冷漠”。对此,张羽写了一篇“徐娜不是逃兵”的博文,认为其业务失准不是职业操守失
准,更不是道德情操失准,而是因为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意欲为徐娜“平反”。
一场灾难,带给我们难以言说的痛楚和反思,也激发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思辨热情。这其中以“范跑跑”事件而引起的公共辩论尤甚,在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播出之后,这种公共辩论更是达到了高潮。尽管在这场公共辩论的过程中,充斥着喧嚣、谩骂等刺耳的声音和非理性的失态,但笔者认为,这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辩论氛围,依然善莫大焉。
说实话,在以往,国人是缺乏这种思辨习惯和修养的。沉默是金、逆来顺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向是大多数人秉持的“修身之道”。托时代发展之福,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争论、反思、批判和制衡,这对于公民精神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一次大操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范跑跑”还是“郭跳跳”,在辩论过程中,都显示出国人对于生命、道德、自由和公民权利等宏观命题的敬畏和关注。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公共辩论中,某些环节出现了非理性的趋势。逞论“范跑跑”与“郭跳跳”,对于一度被众人口诛笔伐的“逃兵记者”徐娜,如果不是央视名嘴张羽旧事重提,那么这位年轻的徐记者也许将永远被网民钉在“逃兵”、“脑残”的耻辱柱上。也就是说,激烈的辩论中充斥着一股不打倒“范跑跑”,不将“逃兵记者”置于死地誓不罢休的势头,这显然已经让人忘记宽容,进入了盲从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正如有评论所质疑的:“将范美忠批倒批臭,我们就高尚了吗”?至此我们应发现,整天挂在嘴边的所谓宽容,已被我们抛在了九霄云外。
美国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感叹:“人类……多少代以来的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一旦加上怀疑和恐惧,会使最谦卑最温顺的人变成万物之中最残忍的动物和宽容理想的不共戴天的敌人。”是的,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徐娜戴上 “逃兵记者”的帽子,对“范跑跑”与“郭跳跳”全都打、一锅炖,这其间,全然看不出国人一丝谦卑温顺的传统。
不可否认,在公共辩论这一课程上,我们还是个小学生。令人幸运的是,在激烈的辩论之后,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宽容”二字,并已经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范跑跑”、“郭跳跳”和所谓的“逃兵记者”。期待这场前所未有的公共思辨,能让国民学会宽容,并培养出公民开阔的胸襟、成熟健康的心态。唯此,公民精神及公民社会才会真正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