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盼望着,盼望着,CPI真的“拐”了———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7%,涨幅比上月回落0.8%;陕西省CPI同比上涨8.2%,较4月涨幅(9.2%)也回落了1个百分点。对咱老百姓来讲,数字的变化可能是抽象的,但粮油、蔬菜价格在5月份有所下降,却
是偶然因素作用下的灵光一现,还是通胀压力全面缓解的“风向标”?——— CPI素来被视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持续一年多的价格上涨,尤其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的上涨,令民生压力与通胀压力同步加剧。“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更是被中央定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5月之时突现“拐点”迹象,这是我们长时间期待的,有所乐观可以理解,但若盲目地以为这完全是宏观调控生效的结果,若因此就认为我们的通胀压力大大缓解,于是放松警惕,甚至在调控政策上开始犹豫、手软,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承认此前政府的很多调控措施是有效的,但也必须承认,CPI恰恰是在5月出现“拐”点迹象,有很多不可不言的“背景”。
其一,此轮通胀是从去年5、6月份开始的,也就是说,同期的基数已经很高了,比较之后数据趋缓也就自然不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接下来3个月CPI数据继续下降,也不能盲目乐观———
其二,本次CPI的下降,是“一枝独降”的,能一“独”多久,还很不好说。比起CPI的明显下降,之前公布的5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为8.2%,仍在创着新高。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的上升成本,最终将被传递给消费者,这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对CPI再度形成冲击———
其三,对于地震因素,远没有定论之时。此前有学者认为,地震对2008年经济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其四,国际经济宏观局势的影响,也是非常负面的。要看到,我们正处身全球性通胀压力的大背景下,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等都面临通胀压力较高的问题,能源、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中国5月份CPI的回落,跟官方在油价、电价等领域的引而不发有很大关联,但为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而国际油价粮价上涨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在开放的状态下也终将或多或少传导到国内价格体系。所以,有证券分析师“全年CPI增幅将前低后高,下半年可能超过两位数”的预测,显然不是单纯的危言耸听。前方的困难,很可能更大。
所以,复杂5月的CPI“拐”了,更多只是一个信号意义,可以作为一剂“强心剂”,却不能作为永久的
能否让这个信号坐实,取决于接下来的宏观政策能否有更强的针对性,取决于货币紧缩政策与产业结构扶植,基础投资增加,抵御热钱等问题能否协调优化。我不否认,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讲,对物价的预期也可以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避免过多预防性消费推高物价水平。所以,在舆论上,可以对CPI的暂时一“拐”保持高调;但在实质层面,对通胀压力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考虑到未来仍然复杂的因素,高度警惕的姿态,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